2002年,为了提高小学教师和幼儿园教师的学历,我国的师范教育进行重大变革,由三级师范向二级师范转型,中等师范学校被专科师范学校所代替。全国一千多所中等师范学校在一夜之间削减得只剩下不到一百所。
然而,近几年,农村教师队伍特别是小学教师队伍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出现了短缺现象。一些地方,“哥哥姐姐教高中,叔叔阿姨教初中,爷爷奶奶教小学”并不是笑谈。虽然有关部门采取了支教、设置“特岗”教师的办法,但面对农村小学教师几十万的缺额,区区几万“支教”教师只能是杯水车薪。况且无论是特岗教师还是支教教师,都是短期行为,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师荒”问题。
随着国家“两免一补”政策的落实,山村孩子因经济困难而无法完成义务教育的情况将得到根本改变,但山区小学师资的匮乏却令人担忧。面对这样的现状,有人说,也许农村的孩子明天不用担心学费,却要担心由谁来教他们?明天,由谁来教农村的孩子,这是对小学教师培养体制提出的一个尖锐且亟待解决的问题。
因此,我建议,应该立即恢复农村中等师范教育。
一些有识之士指出:“师范教育是农村教育发展的灵魂,是改变贫穷与落后的有效途径。”这是非常正确的观点,是对农村师范教育的最中肯的评价。
首先,农村中等师范教育的生源好,培养的教师质量高。因为中等师范直接免费招收初中毕业生,学制三年,所以上中等师范投资少、见效快,受到农民家庭的普遍青睐,一些家庭经济条件困难的优秀初中毕业生自然而然就进入了中等师范。由于生源质量高,经过三年的师范教育,这样的中师毕业生很管用,他们教学水平高,教学能力强,很受农民欢迎。中等师范毕业的小学教师,现在都是农村教师队伍中的骨干力量,他们为农村教育撑起了一片蓝天。农村的学生、学生家长、学校领导以及教育行政部门普遍反映,上个世纪的中师毕业生比现在的大专毕业生和本科毕业生还管用。
其次,中等师范的课程设置适合农村小学教育。小学教师需要的是宽广而不是专深的知识,在这方面,中等师范教育发挥了它独特的作用。中师教育一直以来十分重视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发展。因为它没有高考升学压力,所以它开设的课程在提高任教能力上极为实用。比如体育、舞蹈、音乐、绘画、三笔字(毛笔、硬笔、粉笔)、普通话、教育学、心理学、手工劳动等课程,涉及面广,能力要求高。一个能歌善舞、多才多艺的教师,更适合儿童活泼的天性,更能适应小学教育的需要。而在这一点上,直接从高中毕业生中招收学生的师专和本科院校毕业生望尘莫及。
再次,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中师毕业生能够在农村安下心、扎下根,是“永久牌”,而不是“飞鸽牌”。中等师范一般都设在地、县级城镇,不在大中城市。在中等师范求学的学子,没有考研究生的意向,更没有留在大城市的奢望。他们毕业后就回到他们赖以生长的农村,对农村的生活环境、教育环境非常熟悉,很快适应,完全能胜任农村小学教育。
中等师范毕业生的上述特点说明,农村中师教育是最具中国特色的师范教育,是最适合中国国情的师范教育,是最受中国老百姓欢迎的师范教育。它为农村小学教育培养了数量最多、质量最高、实用性最强的师资,它为农村基层教育的发展建立了卓越的功勋。
相比较而言,现在的师专只能招收高考第三批录取的学生,且所学专业课程不能适应小学教学的要求,毕业生扎根农村的意识并不强。与其让三流的高中毕业生上师专后到小学任教,还不如让一流的初中毕业生上中师后到小学任教更能保证教学质量。
恢复农村中等师范教育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善举,势在必行。
来源:中国教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