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东方在线—中青网
目前在郑州市,初中学校可以建议“问题学生”去工读学校读书,学生在原校保留学籍。一些家长又对“工读学校”戴着“有色眼镜”。因此,不少民办“择差教育”机构有了一定的市场,和大多数学校择优招生的情况完全不同,培训机构只招“差生”。(3月27日《大河报》)
“择差”不管是招揽生源的广告策略,还是“有教无类”的教育勇气,单就这些民办培训机构本身行为来说,“择差”而教无疑暴露出当前教育体制的某些弊端,击中了教育体制的软肋,值得我们反思。
正是“靠分数说话”的这一单一的教育考核方式和评价体制,使得学校依据分数给学生贴上“优等生”和“差生”(有些地方称为后进生)的标签;直接导致了学校中的教育教学功利主义倾向,“差生”倍受“白眼”,长期遭受不公正的待遇,挫伤了学习积极性,背离了教育公平的应有之义。
教育过程的公平是教育公平的重要内容,换句话说,也就是说,公民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权利是平等的,现在这种把学生划分成“优等生”和“差生”的做法,不但与素质教育的本意相去甚远,也违背了九年义务教育的宗旨。如不迅速改变,将会影响中小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严重制约真正人才的培养和选拔,不利于民族整体文化素质的提高。
现在有的人提出“无缝隙教育”的概念,指的是一个国家的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如果是有“缝隙”,“嫌差爱优”的话,那是非常可怕的,那样的教育绝不是完善完美的教育。
因此,正视教育体制中存在的问题,采取措施,推进改革,改变“分数至上”的评价机制和,建立起多元的评价机制和着眼人终身发展的教育教学管理方式,实施真正的素质教育和无缝隙教育,显得尤为必要。只有做到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对“差生”负责,这样的教育才是健康的教育、才是尽善尽美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