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自主招生权为何总受伤
2008-04-02

    来源:人民网—新闻晚报

 据报道,教育部2月初公布的工作要点显示,今年高考将推广和完善平行志愿投档、分段公开征集志愿等录取方式。教育部有关负责人解释说,平行志愿投档其实是规范高招录取的一种方式,可有效缓解考生尤其是高分考生的压力。

  客观上说,把高考志愿填报方式由等第志愿改为平行志愿,一定程度增加了考生的选择权。但是,新的志愿填报方式,也将使高校的自主权与学生的风险完全对立起来——如果高校在录取中,继续采取以前的120%投档比例获得学生档案,进行一定程度的自主录取,那么将有近20%的考生,因为投档之后未录取被退档而同时失去以后平行志愿录取的机会,直接进入等待征求志愿(类似于以前的补填志愿)。也就是说,只有当高校完全放弃自主权,采取1:1投档的方式,考生填报平行志愿才没多大风险与焦虑。

  如何解决这种矛盾?据笔者所知,大部分准备实施平行志愿投档方式的地方,均倾向于大幅减少投档比例,削减学校的自主招生权。比如将投档比例调整为105%。这样的调整得到了社会舆论的广泛支持,似乎没人在乎高校的自主权。

  以上这些调整变化,传递给大家的信号是:自主招生是考生焦虑的“压力源”以及教育公平的“罪魁祸首”,于是让大家对自主招生抱有戒心,并对约束高校自主招生的行为普遍支持。

  姑且不说这些措施完全无视早在上世纪末颁发的高等教育法中关于高校自主权条款的存在,就自主招生与考生焦虑、教育公平的关系而言,只有真正发展高校的自主招生,才可能把考生从应试教育中解脱出来,也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公平。

  以削减高校自主招生权来维持眼下的录取制度,其实是十分短视的。只有把扩大高校自主权(直至高校完全自主办学)以及扩大学生的选择权(直至完全自由申请学校)作为教育改革的方向,中国的教育才可能在教育竞争中跟上步伐,不至于被甩开太远。

  作者: □熊丙奇(上海交大教授)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