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经济网—长江商报
所谓“教育”,并不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简单的知识桥接,它还应包括对受教育者与完美无限接近的人格和信义的塑造,包括如何使受教育者成为一个“社会”的人。
现年23岁的索菲娅·尤索夫是英国尽人皆知的“数学神童”,13岁便考入牛津大学主攻数学,成为该校史上最年轻的大学生之一。但其后她不满父亲的高压政策,愤然辍学离校出走。在与一位见习律师短暂的婚姻后,生活无着的索菲娅为了支付硕士学费和公寓的房租,近日竟沦落街头。
索菲娅·尤索夫的境况,让我想起了去年同样引发热议的“新加坡大学拒招7岁神童”事件:7岁的新加坡男童艾南·塞利斯特·考雷于2007年年初顺利通过英国考试机构的"0"级化学考试,但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提姆·怀特教授仍然拒绝招收这位“娃娃大学生”。
略加比较,不难发现,两种非常态的教育界符号性事件,彰显出对教育本质的不同理解。索菲娅·尤索夫在就读大学之前,一直生活在其父亲法卢克·尤索夫独创的“家庭教育”和“快速学习法”环境中。
在父亲看来,只要女儿在学业上能够一日千里,其他可以暂且忽略。而对南洋理工大学提姆·怀特教授而言,任何急功近利的教育方式,都会违背孩子身心发展规律,是对孩子的“虐待”和“摧残”,所以他拒招7岁神童。
教育大师杜威早就在其教育理论中提出三个核心命题:“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卢梭也对教育本质下过这样的定义:“依照自然的法则,发展儿童的道德智慧和分析各方面的能力”。斯宾塞则认为教育应该“为完美生活作准备”。
诸如此类对教育本质的诠释,实际都可以抽象出这样一个基本共识:所谓“教育”,并不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简单的知识桥接,它还应包括对受教育者与完美无限接近的人格和信义的塑造,包括如何使受教育者成为一个“社会”的人。对此忽视抑或洞察,就会衍生出大相迳庭的“牛津女神童”事件与“拒招神童”的现实图景。
而反观国内,类似法卢克·尤索夫式的教育已是寻常一景。2005年,全国最小的考生、辽宁省盘锦市10岁的张炘炀,以505分的高考成绩被天津师范工程学院录取。2007年,来自江西的12岁女孩尹薇,成为大连外国语学院的新生……其他诸如数学神童、跑步神童、登山神童等更是经常见于报端。
重成绩而轻人格;重考试而轻素质;重继承而轻建树——国内这样的教育现实让人感慨,更令人心忧。
早在前几年的全国两会上,就有代表大力呼吁,素质教育应教会孩子“美的欣赏、善的本质、真的自我”。面对牛津女神童的人生轨迹,我们该反思的地方也不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