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化汉字已使用了几十年,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郁钧剑、宋祖英、黄宏、关牧村等21位文艺界的政协委员联名递交了一份关于《小学增设繁体字教育的提案》,建议在小学开始设置繁体字教育,将中国文化的根传承下去。
委员们在提案中表示,繁体字是中国文化的根,知晓繁体字,就是知晓中国汉字的由来、知晓中国文化的由来。而汉字的简化是一种进步的表现,但同时也造成了中国文化的一种隔断。
提案建议国家应该从小学阶段开始设置繁体字教育,比如将繁体字设置成必修课,或在讲授简体字的同时也教繁体字。今后大家即便不使用,也要知晓,因为这毕竟是中国文化,于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兴旺都有好处。
难道要开设
“甲骨文”课程吗?
《小学增设繁体字教育的提案》,不能不是一个令人啼笑皆非的提案。令人“笑”的是这个提案毕竟表达了对中国文字的关注,让人“啼”的是这个提案不仅过于“幼稚”,而且是一种“倒退的提案”。
目前,在中国文字上确实存在诸多问题:如:汉字使用不规范;网络语言泛滥;书写水平降低等等,这些问题不仅阻碍了中国文字的健康发展,还会在国际上造成副面影响。因此,有关方面应该采取综合性措施,捍卫中国文字的纯洁性和严肃性,而中国文字从繁体走向简体,恰恰标志着中国文字的进步与发展。如果再回过头来搞繁体字教育,岂不是一种文字上的倒退吗?若说繁体字是中国文化的“根”,那也未免太无知了,谁都知道中国文字起源于“甲骨文”,即使“寻根”也轮不上繁体字呀!中国文字从甲骨文一直发展到如今的简体字,它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渐进过程,并不存在什么“文化的隔断”问题。即使中国人使用了简体字,并不妨碍对甲骨文的研究,同样,也并不排斥某些领域对繁体字的使用。如:在篆刻上、书法上照样可以使用繁体字。因此,不仅没有必要,而且也不应该在小学开设繁体字教学。 (吴汉玲)
繁体字难以承受中国文化根之重
两会的一些委员代表垂青繁体字,认为繁体字是中国文化的根,以把根留住的名义建议将繁体字装进小学生的书包。一石激起千重浪,此提案引起人们热议。
把中国文化的根留住,理由很充分,容不得人否定。关键这些委员代表们把繁体字看作中国文化的根,不禁令人起争议和质疑。不可否认,繁体字作为记载和传承文化的工具,在特定的历史时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但现在它已经完成历史使命,将作为历史文物一样被保存到文物馆。因为1956年之后简体字问世并推行,它比繁体字更实用、更适用,从繁体字到简体字,就是汉字由繁入简的过程,体现了科学发展的精神。
众所周知,文字是文化传承的工具,并不能代表文化的内涵。因此,中国文化与汉字之间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用简体字替代繁体字与繁体字的笔画繁琐难写难记有关,与中国文化的阻隔和断裂无关。一句话,繁体字仅仅是中国文化的承载工具,并不能代表中国文化的根。中国文化的根在于以文字呈现的文章内容和蕴涵其中的精神,如经史子集、四大古典名著等,其文化精髓无论用繁体字,还是简体字都是一样能承载和传播的,而简体字更适合现代人的习惯,方便、快捷、易记,效率高。
由此看来,一些委员代表们打着留住中国文化根的幌子,却没有真正抓住中国文化的根,提议将繁体字塞进小学生书包显得有些草率,充其量只摸到中国文化的皮毛,难以承担寻根之重。再者,文字由简入繁违背科学精神,一不小心就容易成了伪文化。还有,在全国都为小学生减负的呼声下,用繁体字为小学生增加书包重量是不是不合时宜?用简体字同样可以传承中国文化,而且将复杂事情简单化,何乐而不为?
呜呼,中国文化之根的精神实质在于科学与发展、社会秩序与传统美德,若繁体字复生,是不是将简单问题弄繁琐了?与根之精神相悖而驰。 (崔廷宝)
不必排斥繁体字教育
21位文艺界政协委员建议在小学开始设置繁体字教育,主要是基于“传承中国文化的根”来考虑的,也正是因为这一点,所以才遭致很多人的口诛笔伐。其实,就算抛开“将中国文化的根传承下去”这一目的,我认为在小学适当开展一点繁体字教育,对孩子们来说也是有益无害的。
中国地域辽阔,虽然说使用的是同一种语言文字,但地区间的文化差异却很大,比如,内地使用的是简体字,而港澳台地区使用的还是过去的繁体字。近些年,海峡两岸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内地人只认简体字而不认繁体字的现状,确实给双方交流带来了诸多的不便。举个简单的例子,几年前宋楚瑜、连战夫妇来内地访问,清华大学校长和厦门大学副校长就分别出现过不会念字而卡壳,甚至读错繁体字的尴尬事情,当时不就引来大家的一片嘘声吗?
中国人要继承文化传统,就不该忘了自己的民族文化之根;要想发展自己的民族文化,就不能彻底抛弃繁体字教育。有人提出,甲骨文更是中国文字的祖先,为何不学甲骨文呢?对于专门研究古文化和立志研究古文化的人来说,甲骨文当然要学;而对于其他多数人而言,大部分的传统文化资源还是用繁体字书写而成的,而且也没有哪个地区把甲骨文当成通用的文字,所以甲骨文的应用性相对于繁体字要小得多。
从教育本身来讲,推行繁体字教育,也是对简体字教育的有益补充。简体字本身是由繁体字简化而来,二者是一脉相承的,在学习简体字的同时,让学生们了解每个汉字从繁体转化成简体的过程,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汉字。至于说增加学生负担,那也是把板子打错了地方,奥数、外语等科目真的需要学生们拿出那么多精力去钻研吗?为什么就不能稍稍分出一点精力给繁体字教育呢?更何况,委员们只是建议让学生们认识一点繁体字,而不是熟练使用繁体字,大家把繁体字教育提高到“语文教育”的高度,甚至认为这是“开倒车”,这实际上是对委员们这一建议的误解。 (程绍德)
不能再加重小学生负担
宋祖英等委员在政协会上提交了一份关于《小学增设繁体字教育的提案》,这个提案引发了国人的广泛议论。本人是不赞成增设繁体字教肓的。
文字作为人们交流信息的工具,我认为越简单、越易学、越易推广就越好。目前,除了港澳台地区外,全世界的国家和机构都使用中国政府在50年代推广的筒体字,为何要摒弃用了上千年的繁体字而推广简体字?就是因为简体字方便快捷、易学好记。
繁体字好不好?好!你能读懂甲骨文就更好。这些都是老祖先遗留下来的瑰宝。繁体字的确代表了汉字造字的最高水准。比如繁体字中的“亲”和“爱”字,亲就是天天相处天天相见的人,爱就是友好的用心去爱。结果一简化,就成了“有亲不见,有爱无心”。据说,“射”和“矮”字,原来是相反的意思,“射”原指人的个头不高,身材只有寸高,是矮的意思,而矮却是射的含意,君不见有个“矢”傍?那就是一只箭。后来,据说是孔夫子把这两个字给弄错了,他老人家的学生多,以误传误,这两个字就成了今天的意思,这说明“字”就是一个符号,能表达意思即可。
文艺界的委员们提个提案,也就是表明她们开会还是认真的,来开一次大会,没有一点表示,怕人家说她们是来混饭吃的,其实,早在许多年前,著名经济学家茅于轼先生就曾建议在小学选读繁体字。现在的小学生,负担己经很重了,再学习繁体字,负担就更重了。再说了,现在连博士生都不大懂繁体字,小学老师们对繁体字更是蒙渣渣,你叫谁去教?现在的年轻人连简化字都赖得写,填个表格都用电脑,学习繁体字不大现实。
北方有的学校开京剧课,广东有的学校开粤剧课。我认为,这与开繁体字课一样不妥!谁有兴趣谁学,不必拖着大家一起学。学以致用,历史古文学研究人员、中医中药从业人员、书法爱好者等人,出于工作需要、个人爱好,自然会去学。我们的国粹很多,不一定要人人都懂,人人都会。(子易)
小学不宜增设繁体字教育
作为文艺界的委员,关心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是值得肯定与赞赏的,但是笔者认为,在小学增设繁体字教育的建议,值得商榷。
正如一些学者所言,繁体字有三个致命的弱点:难读、难写、难记。汉字总共有近6万个,常用字也有4500多个,想全部记住很不容易。繁体字笔画复杂,要准确辨认,运用自如,必须有相当的汉语语言根底才行,这对内地绝大部分高学历的成年人来说,也绝对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更何况刚刚迈进知识殿堂的小学生?
再说,世界上的任何文字都存在着一个逐进式的演变过程。相对而言,汉字还算相对稳定的,国外的拼音文字变化更大。据说,莎士比亚时代的古英语,现在的西方人就很少有人能看懂。事实上,国人通过读简化字版的古代典籍,完全可以达到了解传统文化的目的,根本不存在“隔断”问题。至于汉字的由来,据笔者所知,目前初一新课程历史教材里就包含了这方面的内容。因此,将学认繁体字设置成小学生的必修课,实在没有这个必要。
还有,联合国拟将所有中文文件都改用简体字。这表明汉字笔划的简化走向得到各国普遍认可,简体字将成为汉字书写的唯一标准。在这种语境中,如果让小学生既学简体字,又学繁体字,除了成倍增加他们语文学习的负担外,在“将中国文化的根传承下去”方面,能产生什么好的效应呢?
其实,文字归根结底只是一种人们表达、交流的工具而已。时至今日,繁体字并不像个别委员所说的那样,载承着“国家统一、民族兴旺”的宏大内涵。笔者完全赞同教育部部长周济的决定:不考虑“小学增设繁体字教育”,“我们国家有基本国策,就是要使用简化字,就是要推广普通话,这是一个基本要求。” (谭惠爱)
有必要增设
繁体字教育
小学增设繁体字教育,这样的提案是对现行简化汉字的一种有益补充。
新中国成立初期,简化汉字的出现,对于扫盲,提高国民素质,居功至伟,但当年的汉字简化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部分汉字采取了以拼音为标准的“同音合并”原则,将同一发音的不同繁体字合并成一个简体字,这就造成我们在理解简体版文言文时,容易出偏差,还有些将繁体汉字中的精华也进行了简化,比如繁体字的“亲”和“爱”字,是汉字造字中的杰作,简化之后,就变成了“有亲不见,有爱无心”,实在是可惜。同时,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随着两岸交流的日益频繁,大陆人只认简化字而不识繁体字,造成了双方交流上的诸多不便。去年金像奖颁奖现场,张靓颖在颁奖时不认识繁体字“邹”,也不认识繁体字“国”,弄得很尴尬。
繁体字教育应该成为一种共识,我们那么重视英语教育,为什么不对繁体字教育予以重视呢?我国的基础教育当中一般是从中学开始才有文言文,因此,为了保证文化的原汁原味,最好是采用繁体版的文言文,而至于是选修还是必修,没有必要一刀切,可以根据各地情况具体而论。
总之,推行繁体字教育,并非要革简体字的命,而是对简体字的有益补充,并非将繁体字重新变为主流。毕竟,中国汉字的发展,从篆书到楷书,遵循的就是简化原则,在这个大原则的基础上,我们学点繁体字,让文化更有包容性,让我们的视野更广阔,成为我们沟通传统文化的桥梁,岂不更好? (余志成)
小学生应当
学会识读繁体字
我赞成小学生会识读繁体字的主张。
识读繁体字的目的是为了传承中国文化。我国有浩如烟海的典籍,这些弥足珍贵的典籍是用繁体字印刷的,它们没必要也不可能全部重新用简化汉字排印。如果不识繁体字,这些典籍将无法被认知。
我国是从1956年开始分三批逐步使用简化字的。如果年轻一代不识繁体字了,那么,1956年之前的书籍、报刊和档案材料全部不能被使用,这样历史将被割断。
不识繁体字,还将影响海峡两岸三地的文化、科技、商业交流,弊端就在眼前,尤其在江门侨乡,人们最有直接的感受。
如果认为繁体字已死亡,无须识读它,那就错了。韩国于1972年停用汉字,可是直到今天,韩国的小学仍然教授汉字,原因是为了学生走进社会后,能阅读1972年以前的书刊和档案资料,使文化历史不至中断。
我认为,小学生可以不会写繁体字,但识读是完全必要的。一句话“识繁写简”,善莫大焉。(蔡锋)
下期话题
父母在困境下可以遗弃孩子?
本报自1月26日起追踪报道了《为还赌债卖掉亲生子》的新闻,家住市区都市广场小区的凌女士想尽一切办法找她的孙子,原来,这孩子竟然被其父母以3.2万元的价格卖掉了。孩子的父亲今年24岁,母亲20岁,没有固定工作。其父一年前辞了工作,每天就知道打麻将赌钱,欠下不少赌债。为了还赌债,为人父母的他们狠心把自己的亲生儿子卖掉了。在警方等多方努力下,凌女士终于找回了她的孙子。
这件事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有人谴责这对狠心的父母不应该卖掉孩子,但也有人认为,他们连自己都照顾不了,孩子跟着他们只能受罪……你对此有什么样的看法呢?父母在困境下是否可以遗弃甚至卖掉自己的孩子呢?
来源:江门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