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华网—今日早报
“大学里有党组织、团组织、辅导员、班主任,有必要开家长会吗?大学生都已经成人了,这有碍学生培养独立能力。”
对于“大学生要不要开家长会”这一话题,昨天e早网和早报热线讨论得非常火,来自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浙江工商大学等高校的20多名学生,多数说“不”。而校方、辅导员、专家的说法却另有一番滋味。
倒会派:
学校是否在逃避责任
浙江工商大学金莉(大一):家长没必要定期与辅导员联系,辅导员并不完全了解学生的情况。再说,进入大学了也应该让学生自己处理些事情,自己的事情自己负责,即使做错了,以后才会永远记得,吸取教训。
工商大彭斯思(大三):家长都在全国各地,赶到学校开会费时又费力。
浙江警察学院周律如:没有坏学生,只有没有管好的学生。既然学生交钱了,学校就有义务把学生管好。自己没有管好,还要家长来帮忙,只能说学校的教育方式方法有问题!学校是否在逃避责任?
中立派:
父母和老师沟通方法要得当
工商大徐佳(大二):大学生了如果还要开家长会,与中学生还有什么两样?但是家长应该主动与辅导员联系,了解学生的在校情况。不过方法要得当。
挺会派:
父母供我们念书难道连知情权都没有?
宁波大学张力:开家长会是对父母知情权的一种尊重吧!家长们真的要做好心理准备了,等他们发现自己孩子在学校逃课、同居、喝酒,伤心就来不及了!
期待有更多的家长会!虽然大学生已经成人了,但是在心理上、自制能力上,都与社会人有一定的差距。大学生的教育,绝不是靠自律或者辅导员就能解决问题的,应该让家长一起来教育。
工商大武莉莎(大二):“只要安排合理,家长会是有必要开的,毕竟家长很忙。可以利用网络,建立一个数字化的家长与辅导员交流的平台。”
“大学里有党组织、团组织、辅导员、班主任,有必要开家长会吗?大学生都已经成人了,这有碍学生培养独立能力。”对于“大学生要不要开家长会”这一话题,昨天e早网和早报热线讨论得非常火,来自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浙江工商大学等高校的20多名学生,多数说“不”。而校方、辅导员、专家的说法却另有一番滋味。
校方:家长会确实在向中小学学习
去年开始,学院尝试把学生分三大类,一是成绩优秀类,二是科技创新类,三是困难类,其中困难类包括学习问题、心理问题、经济困难、网络成瘾等方面。针对这三类学生,学校决定召开不同的家长会。前两类家长会是为了与家长共同建立激励体系,同时,收集“教子有方”的家教经验,在更多的大学生家长中推广。
第三类家长会,目的是为了和家长建立起一个帮扶的体系,老师希望将学生真实的状况更透明地传递给家长,同时接受家长的信息反馈。
浙工大信息学院党委书记、家长会发起人庞鑫培说,其实学校鼓励大学生与家长一同参加家长会,三方沟通,但从实际情况看,“报喜类”家长会学生会一起来,“报忧类”家长会,学生很少与家长同来。
“现在十八九岁的大学生,很多是独生子女,父母供养,缺乏社会责任感、家庭责任感,对父母缺少感恩,做事缺乏毅力。”“在教育学生方面,学校觉得有点‘孤军作战’的味道,我们希望家长参与到这个育人的过程当中。”庞鑫培不避讳地说,学院确实在“向中小学学习”。
“关于家长会,确实有很多大学生反对,尤其是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庞鑫培说,但他相信,“或许一开始学生都很恨你,但以后会感谢你。”
大学辅导员:管几百个学生有点吃不消
与大学生、学生家长接触最多的是大学中的辅导员、班主任。一方面,学生抱怨老师在学生生活中“不露面”;另一方面,很多高校辅导员表示管不过来,“有时候依赖性强的大学生连眼镜丢了都要辅导员帮忙解决。”
依据教育部规定,高校辅导员与学生的比例应该是1比200,但浙江省内高校中,有不少还不到这个比例。
工商大辅导员张老师表示,开家长会有必要,家长们对于大学的认识还是不够的,可能还停留在高中阶段,认为成绩好就行了。
这么多年的辅导员做下来,张老师也是感触良多,作为学校和家长之间的桥梁,有时候也会遇到些难点,“担任多个班级的辅导员,学生有200多个,工作量很大,所以对于学生的了解不能够做到很全面。”
教育专家:“需要监护的成年人”不该排斥家长会学校也不能推卸责任
家庭教育专家、杭州教科所副所长韩似萍剖析四个疑问
问题一:大学里为什么出现了“家长会”?
剖析:个人认为,至少大一的学生是有必要开家长会的,国内的大学生都是80后、90后,都是独生子女,父母学校铺路,接受的是相对封闭的基础教育,一下到了开放型教育的大学,强烈的反差让他们很难适应。
有人觉得,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大学都没有开家长会,但他们应该考虑到,社会环境的变化。也有人说,国外的大学生就不会遭遇这样的家长会,但我们要考虑到国外孩子的成长环境与国内孩子的差异。
问题二:大学生都是成年人,家长会是否阻碍了他们的独立自主能力培养?
剖析:很多学生强调自己的“独立”、“成年”,不需要父母或者学校“监护”,事实上很多人混淆了法律概念中的“监护”和伦理概念中的“监护”。
从法律角度,大学生已经成人,不需要监护,但从伦理角度,父母与孩子血缘亲情决定了他们会继续影响子女。
从大学生年龄上来看,他们确实应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但我们的基础教育决定了我们的大学生在阅历、社会经验上,其实是空白,必须在大一时候做一些“衔接”工作,有些大学生仍是需要被监护的成年人,当然,对学生的引导方式和中小学是应该有差异的。
问题三:大学应该开家长会吗?
剖析:这要看学校开家长会的出发点,如果高校是为学生建立成长、发展的支持系统,那家长会是应该的,当学生不能面对挫折失败的时候,家长能给予其很大的支持。
但我们的高校也需要承担起应有的责任,开家长会,不能只注重通报结果、给成绩单,学校管理不等于告知,教育是一种过程管理,如果高校不注重学生生活学习的“过程管理”只进行“结果通报”,那就成了推卸责任。过去的高校教育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在的学生,高校应该以人为本让教育模式去适应学生。
问题四:从小学开到大学,我们的家长会是不是太多了?
剖析:如果家长会成为学校推卸责任的方式,那是不对的。当然,不愿意开家长会的家长也有两种情况,一类是工作繁忙的家长,工作已经无法脱身,希望学校能为自己分担烦恼;二是本身对子女的教育已经力不从心,既然家长已经不具备这样的管理能力,本身就已经有了“逃避”的思想,学校还要求他支持,家长也比较难接受。
我认为至少大一的学生有必要开家长会,大二大三的家长会视情况而定,大学有义务对自己的学生负责,要注重对学生教育的过程,而不是做“结果处理”。只要大学的动机正确,我们应该尊重学校的选择。(记者 杨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