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京报
本报讯(记者 王佳琳)在一片争议声中,北京市启动了京剧进中小学课堂的试点工作,并最终选择了10个区的22所中小学作为首批试点学校。
从本学期开始,试点中小学将在音乐课上加大京剧欣赏和演唱内容的比例,而中小学音乐老师除了会弹钢琴,也要开始认真学习和体会京剧这一国粹。
据了解,试点学校将按照教育部要求的曲目进行教学,如果教育部对曲目做出调整,北京也将随时调整。
“不会给学生增加任何负担”
针对有观点认为京剧进校园会增加学生负担的说法,市教委昨日再次明确表态:教育部确定的在义务教育阶段一至九年级音乐课程中,增加有关京剧教学的内容,并非是在中小学另外增加一门课程,也不会增加音乐课的学时,不进行考试,更不会给学生和家长带来任何负担。
音乐教师将进行分级培训
据了解,北京市将有48名音乐教师参与京剧进中小学课堂的试点工作。培训师资是市教委在试点工作启动后率先着手的工作之一。
据市教委介绍,培训将分级进行,分为国家级培训、市级培训和区级培训。在22所试点学校中,每一所学校都至少选派一名音乐教师参加国家级培训,市级培训则要求所有试点学校的音乐教师全部参加。
国家级培训将在3月下旬在沈阳举行,4月上旬的市级培训旨在扩展和提高所有参与试点工作音乐教师的京剧知识,和指定唱段演唱水平。
各区县也将组织区级培训,培训将主要针对教学中出现的具体问题,结合京剧唱段的教学实际,指导教师了解京剧艺术的传承方式,进行教学设计,提高课堂效率。
市教委向京剧名家颁发聘书
市教委有关负责人表示,依靠校内资源使京剧进校园仅是一个方面,各区和学校还可以利用少年宫、文化馆(站)等校外机构的京剧人才和其他社会资源,丰富京剧的教学内容。特别是可以利用“民族艺术进校园”的机会,给学生创造更多进入剧场观看演出的机会。
另据了解,市教委已向欧阳中石、李维康、孙毓敏、王玉珍、于魁智等十几名京剧名家颁发了聘书,聘请他们担任北京市京剧进中小学课堂试点工作专家指导委员会的成员,这些京剧名家将为北京市京剧进校园筹措更多的社会资源。
■ 试点学校
●东城区 北京市东城区曙光小学、北京市第171中学
●西城区 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北京市第35中学
●崇文区 崇文小学、109中
●宣武区 宣武区师范学校附属第一小学、北京市第十五中学分校
●朝阳区 北京市朝阳区新源里第四小学、首都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学校
●海淀区 北京市海淀区西颐小学、北京大学附属小学、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一小学、北京市八一中学、北京市中关村中学
●丰台区 西罗园五小、赵登禹学校初中部
●大兴区 滨河小学、大兴一中
●石景山区 西黄村小学
●顺义区 东风小学、李桥中学
■ 声音
“先有喜欢,才能有传承”
教育工作者表示,曲目选择最重要的是“孩子喜欢”
对于京剧进中小学课堂的曲目问题,此前曾有多方争议。昨日,针对“学唱京剧是否有违学生意愿”等问题,本报记者采访了两所试点学校的师生。有教育工作者表示,对教学而言,曲目选择最重要的是“孩子喜欢”,先有喜欢,才能有传承。
“样板戏”不难学
北京十五中分校初二年级学生小肖:我们学校曾经从陶然亭街道的社区请来一位大伯教我们京剧,当时唱的是《沙家浜》,大家跟着学,现在班里还有人偶尔哼哼这调子。“样板戏”不难学,很上口。比我们印象中的京剧好唱得多。
学唱可以,但别太难
北京十五中分校初二年级学生小殷:我不反感唱京剧,要是老师教,我就愿意唱,但就是别太难了。特别是唱词别太多,节奏慢点都没事。另外,唱词最好能让我们听得懂。
家里只有爷爷会唱
北京十五中分校初二年级学生小董:我们虽然喜欢流行歌曲,但也不表示我们就排斥京剧。
关键是现在家里除了爷爷没人会唱京剧,所以平时几乎不看京剧。学校里如果能有老师教,我们也愿意学。上次爸爸请爷爷去湖广会馆听戏,我也跟着去了,这才知道去剧场听戏和家里完全不同。
曲目要让孩子感兴趣
北京崇文小学校长白淑兰:目前的争论焦点集中在曲目的选择上,是“样板戏”多一些好,还是传统戏多一些好。而对教学而言,曲目选择最重要的是“孩子喜欢”,先有喜欢,才能有传承。
所以我认为,选择一些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曲目和表现形式,把孩子们先领进京剧的门,是学校和选曲目者最需要考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