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前买的课外书
终于有时间看了”
这个学期开学后,家住济南市马鞍山路的赵勇巨发现,自己的孩子虽然已到初三下学期,学习却没有以前那么紧张了。“以前孩子早晨6点刚过就要起床,晚饭也来不及回来吃,晚上8点才能放学回到家。匆忙吃完晚饭,8点半就要开始写作业,晚上11点前没有休息过。这学期开学后,孩子早晨比原来晚起半小时,下午不到6点就回到家了。作业也少了,只用一个小时就可以完成。中断两年的体育、音乐、美术3门课程也开起来了。”赵先生说。
正在某中学读初二的学生祝小建高兴地说:“爸爸两年前给买的课外书,现在终于有时间看了。”
【会场内】
用人机制不变
素质教育困难
赵勇巨、祝小建所说的素质教育“新政”,是今年初山东省出台的一系列推进素质教育新规定,内容包括3年后全面取消中考、中小学日常考试无分数评价、严格控制上课时间等。3月7日下午,在全国人代会山东团驻地,几位代表聚在一起,就这个话题展开了讨论。
山东省临沂市第一实验小学教师张淑琴代表说:“我是一个老师,孩子又上初中,所以特别关心这件事。教育部门下这么大决心推动素质教育,学生欢迎、学校也愿意。但是,这项举措还是遭到不少人质疑。学校想开实践课,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可实践就要走出去,这就有个安全责任问题。家长也想让孩子轻松快乐学习,可没了分数评价,能力又没法量化,怎么评价他们的成绩?”
“这就牵涉到一个评价机制的老问题。”青岛大学副校长邵峰晶代表说,“家长急功近利,都想让孩子上清华、北大。上了职业学校的学生也不安心钻研业务,成长为某一行业的专家,只想着专升本,本考研,早日成为白领。关键问题在于,大家都忘了一句老话‘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听到这,山东华夏职业培训学院院长夏春亭代表不住点头,“社会用人也给素质教育使了‘绊儿’。高考按分数,用人讲学历,一个收费员都要求本科以上、名牌大学,有必要吗?其实,社会既需要把火箭送上天的英雄,也需要让房子不漏水的泥瓦匠。重点是要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在全社会树立不上大学照样成才的观念。”
【连线】
素质教育不能流于形式
韩圣浩委员(山东大学副校长):素质教育要因人而异,因地区而异,因教学内容而异,千万不能流于形式,搞一刀切。硬性规定几点上学、几点放学,学校不敢留学生。孩子放学了,家长没下班,让孩子去哪?网吧,同学家,还是在街上闲逛?
再者,从大学老师的角度看,我最喜欢有思想、有创造性的学生。现在许多大学生缺乏创新精神,与中小学的教育直接相关。我曾经在澳大利亚求学,邻居家的孩子上小学五年级就开始研究悉尼大桥的设计。他上网查资料,到交通部门调研,完成了一份很像样的报告。而我们的孩子,上网不是玩游戏,就是查个名人名言。没有积极思考,这个问题为什么这样,为什么不那样?我能提出些什么意见?
寻找素质教育“突破口”
蒋笃运代表(河南省教育厅厅长):我们都希望孩子在轻松、快乐的环境中成长,希望他们知识多、能力强、心理健康。其实,这就是素质教育改革的目标。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里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进教育改革创新,强调深化教学内容和方式、考试和招生制度、质量评价制度等改革,这为改革指明了方向。
我认为,从大的方面讲,要改革高考制度,改革用人机制,改变人才观念。从小的方面谈,就要抓好课程改革这一基础性工作。要为学生开足课,开好课,让他们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切实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做到这一点,还要特别加强对教师的培训。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