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猫扑—辽沈晚报
据报道,新学期重庆巴蜀国际小学草坪上,有的小学生手里正握着学校特制的高尔夫球杆,专心地将球打进球洞内。本学期开始,该校将把高尔夫球课列为正式的体育课程,成为重庆唯一一家开设高尔夫球课的小学。
刨除民办学校炒作的可能,小学以精英教育为目的教授高尔夫球,体现出逻辑的错误:精英不是因为高尔夫球才精英的,更重要的是,比起精英教育,现在的小学生更需要的是挫折教育和平等教育。
这就是民办学校的一种商业炒作。(李兰芬)
培养小学生多见点世面,没有坏处。(肖禾)
培养精英气质不能只抓皮毛。 (殷建光)
作为新知识新运动的储备,内存大总比内存小要好得多。(原汁原味)
高尔夫课程是场“精彩表演”。(吴汉玲)
精英气质与高尔夫球无关。 (程绍德)
高尔夫球场地长不出精英的苗子。(胡金城)
别把“皮毛”当“气质”,作为一种技能培训,高尔夫球实在是与游泳、网球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差别。(吴江)
比起精英教育,孩子更需挫折教育和平等教育。 (沈伟)
如果打高尔夫球培养精英气质,那么开宝马车、住总统套房是否也一一试个遍呢? (贺英)
别让精英气质异化
吴戈
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私立学校开设高尔夫球课程无可厚非。但是,一要根据学生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发展方向自由地选择,而不能作为正式课程强制要求学生接受,尤其杜绝以开设课程为名收取高额费用。
二是小学生的世界观、荣辱观尚未完全形成,精英气质很容易被异化为贵族意识,虚荣、耀富、攀比,逐渐形成一种错误的观念,只知奢侈浪费,不懂生活疾苦,这对小学生是非常危险的,需要教师细心引导!
无须“棒杀”高尔夫课程
慢慢聊
开设高尔夫课程需要诸多条件,如宽阔的草坪、高尔夫教练和高昂的学费。既然这所小学具备这些条件,那么,开设此课程未尝不可。
暂且不论打高尔夫球能否培养孩子的精英气质,也无须追究学校是否“作秀”,至少,这是一项有益的体育运动。让学生从小就接触这项体育运动,打下良好的基础,有何不好呢?许多东西无须过多地评判,孰是孰非,让实践去检验吧。
精英式娱乐≠精英气质
武洁
学校期望通过开设高尔夫球课培养孩子的精英气质前,应先搞清一个问题:精英们究竟是玩高尔夫球玩成了精英?还是成了精英之后才去玩高尔夫球?
事实上,当人们将“精英气质”等同于“精英式娱乐”时,其实恰恰是一种误读;当我们期望用“享乐式”教育来培训出精英气质时,则更是落入了“因果倒置”的误区。
经过这种拔苗助长的“享乐式”培训,孩子们倒是极有可能与“精英气质”这一培养目标渐行渐远了。
孩子更需要平等教育
沈伟
高尔夫球让俺想起儿时玩的玻璃球,其实两者原理是相通的,都是想办法把球整进洞里。只是玻璃球不需要宽敞的场地和昂贵的装备,只需约三五好友。
高尔夫球运动本身没有问题,精英气质需要家庭、文化、社会经验的很多条件。小学就进行精英教育本身就是对学生摧残和对社会不平等的加剧,相比小学生更需要的是挫折教育、平等教育和合作教育,让学生在学校学会面对挫折,学会同情弱者,学会与人合作。
没有受过挫折的精英你能想象一下吗?恐怕原来的所谓自信早就不见了,剩下只能是自卑和自馁,甚至是对他人或者社会的仇视,这样的精英社会敢要吗?
精英气质岂是打出的?
王厚载
三代以上才能培养出一个贵族,一个小孩拿着高尔夫球杆比划几下,就能比划出“精英气质”来?这实在有点东施效颦。
“教师的职务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的职务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建议重庆这家小学好好思量大教育家陶行知这句话,端正办学思想,千万别误人子弟。
打高尔夫“儿童不宜”
郑洪
从生理的角度上看,打高尔夫属于“儿童不宜”。因为高尔夫不但对技术动作要求很高,而且侧重于单侧肢体的运动,而这对正处于生长发育期的儿童来说极为不利。轻者可能影响肌肉和骨骼的发育,重者可能导致肢体一侧发达、一侧不发达。
因此建议家长在孩子打高尔夫的问题上要慎重考虑,别到时候精英气质没有培养出来,却影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