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的“脱钩”与“挂钩”
2008-02-15

    来源:腾讯网—工人日报

    解放前,“毕业即失业”的现象是普遍的。解放后“毕业即失业”现象曾经是我们的控诉对象和嘲讽对象。一度,大学毕业与注定有职业、有饭碗画了等号。

    不过,这样的现象也没让人乐观得太久。权且不说因为有大学毕业的“资本”后来当了“右派”的不少,单是那种“毕业即等于就业(有业)”的通例,似也与真正人才的形成不是一回事。

     那时的所谓“又红又专”,由于“红”(即政治)是统帅,是灵魂,真正“专”(即确实精通某项专业)的人才也不是很多,混饭吃的也不乏。即使是当年取得了大学毕业资格的人,在专业技能上达到真正“合格”的人也不是大部分。

     如在师范院校的文学系毕业之后去当中学语文教师的人,其中不少除了围绕着语文教材照本宣科之外,连三五部中外文学名著也没读过的人似也不在少数。教师向学生讲作文,而教师本身连普通的短小文章也写不好(甚而连给学生作文写的评语中也不乏病句、错别字)。

   “毕业即就业”是个很大的误区,我们沿着这个误区走得太远、太久。 

    当其他学生还在春节的悠闲中,一批为圆艺术梦的考生已出门,成为鼠年最早的赶考者。 

    改革开放,将一度中断的高考(Q吧)恢复起来,无疑功德无量。但随之而来的是步步走向另一个极端,造成了“书本知识神圣”、“学历神圣”、“学位神圣”(以及“职称神圣”)现象。一度,大学生、研究生(Q吧) 找工作(特别是在国营单位、事业单位找工作)不太难,有“合格”的学历即可。

    可惜,这样的好景也不长,随之出现了大学生找工作难以及失业者递增的现象。有的大学毕业生后来索性干起了擦鞋、修脚之业,媒体上还宣传了极少的成功者(包括当了老板的人)。但若是推广此事,似也有滑稽之感。

    少些久久的待业者,少些大学毕业生中的擦鞋者、修脚者,多些有高学历的合格谋生者,这才是正常的社会现象。怎样才能做到?头一条就是改变教育陈旧的“一条龙”体制。

    什么是“一条龙”?就是上学为考学,考学为毕业,毕业即就业,就业等于取得了谋生(包括谋食、谋利、谋位、谋名、谋势等等)的法定资本。

    怎样才能改变那样的一条龙?首先是敢于正视和尊重一个脱钩,一个挂钩。脱钩是指“学”与“利”的脱钩;挂钩是指“学”与“用”的挂钩。而“学”与“用”,这中间的必备链条就是培训(也称“再学习”)。

    大学生、研究生(Q吧) 念了多年的书,掌握了一大堆书本知识,都属于“学”的范畴。我认为学的时候只管学,不必去想毕业之后的就业、谋职等事,一点也不要想。

    而且要懂得:你学的只是基础知识、基本知识,任何大学生都能做到,与真正的人生优势无大关系。学的时候要专心、静心,一点也不要有用基础知识、毕业证书去换取其它功利的念头。越是多想,反作用、负效应越大。

     毕业之后,毕业证书虽然是一个闪光的纸片子,但毕竟是纸片子。要想将这个纸片子转化为实际上的专业合格证,就必须经过实践能力上的培训,即“再学习”。

    这种培训,当然最好的途经是有相应机关、相应单位能办起与该专业有关的培训部门(包括相应的学校)。如果一时办不到,大学毕业生本人要很看重各式各样的再学习,包括从底层之事做起,从当薪水很低的“学徒工”做起。力求步步由“工”练成为“匠”。切切不要看不起工、匠而一心瞄着“师”。

    中国的教育若想有良性效应,大学生若想有真正的前途,当务之急是处理好脱钩与挂钩的事。否则,该脱钩而不脱钩,该挂钩而不挂钩,一千种妙药也治不好就业难的病。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