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暖风和桃李笑
——我市重点建设系列综述之三·教育篇·
○记者丁天华
图为赣州中学建设工程奠基典礼。记者郭智勇 摄
2月3日上午,章江河畔,人们期盼已久的赣州中学建设工程隆重奠基。该校总面积281亩,预计投资3亿元。学校建成后将向社会公开招聘校长和教师,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引进先进办学理念和管理机制,力求把赣州中学办成一所全省乃至全国办学条件一流、师资素质一流、学校管理一流、教育质量一流的示范性中学。
这,又是我市发展教育事业浓墨重彩的一笔。
盘点近年来我市教育事业发展历程,一项项惠及广大师生和百姓的教育政策,让人们深切感受到民生理念,享受到民生工程带来的实惠;一串串振奋人心的数据,见证着我市教育发展的轨迹;一项项重大举措,为赣州教育大跨越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把希望“种”在心里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我市决策者深刻意识到:孩子,是我们的未来,是我们的希望。为此,他们时时刻刻把教育挂在胸间,把希望“种”在心里。
“在2007年这个春光明媚的时节,我们享受到了免交学杂费的优惠政策,我校186名家庭困难的同学还得到了政府提供的免费教科书,切实减轻了每一位爸爸妈妈的负担,体现了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
2007年春季开学,我省对义务教育阶段城乡公办学校的学生全面免除学杂费,对贫困家庭学生还免书本费、补助寄宿生生活费等,让学生沐浴到了阳光和春风。3月1日,全国“两会”期间,市滨江二小186名免除学杂费、课本费的学生怀着感恩的心,写了《致温家宝爷爷的一封信》寄给温总理。温总理随即回信道:今年花正好,明年花更红。
温总理的回信,如春风激荡,激励着每个赣州人的心,也更加鼓舞了赣州决策者充满信心坚定地把教育事业抓紧抓好。
实施教育民生工程,是我市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体现。2007年,我市“两免一补”资金总计2.83亿元。据统计,全市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除学杂费119万人,资金2.31亿元;为30.9万人免费提供教科书,资金2526.3万元;8.53万名贫困家庭寄宿生获生活费补助,资金2605.84万元。这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惠民政策的顺利实施,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高度赞誉。
在认真做好“两免一补”工作的同时,我市大力开展高中阶段和新考入高校的贫困学生资助工作,利用政府资助金、各类民间资助金,对普通高中、职业高中和新考入高校贫困生进行资助,确保学生不因家庭贫困而上不起学。目前,我市有40094名中职学生享受每生每年补助1500元的国家助学金;资助普通高中贫困学生12269人,每生每年800元;实际资助高考入学贫困生3293人。同时,我市妥善安排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就读。农民工子女除自愿到民办学校就读外,其余全部安排在公办学校就读,且与城市学生享受同等待遇。
把心血“凝”入载体
2006年10月,赣州科技馆面向市民开放,它是赣州市青少年活动中心的一个组成部分。该中心占地面积约43亩,建设面积34000平方米,投资1亿元,由科技馆、培训主楼、学术报告馆、幼儿园等四部分组成。是我市为提高全市青少年文化艺术素质和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筹资兴建的一所集教育、培训、科技、文化、娱乐、交流于一体的青少年活动中心。2007年下半年建成的赣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明德小学,大大方便了在开发区务工的农民工的子女就学。
2007年秋季,新建的豪德小学和文清实验学校如期顺利开学,为赣州中心城区增加94个班的容量,有效缓解了中心城区学校数量不足、校舍紧缺的问题。
2月3日,赣州中学的奠基,是我市贯彻教育优先、落实科学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对于缓解中心城区教育资源紧缺矛盾,提升新城区教育规模和档次,拉动章江新区快速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一个个民心工程,一项项希望工程,凝结了多少决策者的心血,承载了多少赣州人的期盼。
针对我市中小学校数量不足、大班额问题突出,校园狭小、校舍紧缺等问题,赣州中心城区中小学布局调整建设取得重大突破。我市就中心城区教育资源紧缺问题进行了全面调查摸底,编制完成了2007年至2010年学校布局调整建设方案。目前,中心城区学校的新、改、扩建工作已经取得明显的阶段性成效。
在“两基”迎“国检”期间,全市拆除D级危房15万平方米,投入图书、器材等设备资金6300余万元,补拨公用经费726.5万元,动员农村初中辍学生复学1963人。与此同时,中小学校建工作稳步推进。至2007年12月,全市已完成明德小学项目投资934万元,完成面积13469平方米;完成新校园建设工程的厕所建设面积3035平方米,沼气池建设1500立方米;完成校舍维修改造项目302个,面积14.52万平方米。
把关爱投向教师
教育要发展,师资是关键。我市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做好“加减法”,五年来新补充教师1.43万人,这对于一个欠发达地区来说是一个了不起的数字;推进学校人事制度改革,精简压缩非教学人员,辞退不合格教师,清理在编不在岗教师3637人,大大优化了教师队伍结构。同时,依托赣南师范学院的人才和科研优势,建立了“中小学校长培训基地”和“中小学教师培训基地”,邀请国内知名专家来到基地讲学。
针对城乡教育差距大的问题,我市实施城乡教育结对帮扶工程和教师支教工程,大力帮扶薄弱学校,有效促进了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目前,全市已结对帮扶农村薄弱学校500余所,以送教下乡等形式培训农村中小学教师9000余人,农村教师到城镇学校跟班学习人数近2000人,城区中小学到农村支教一年以上的教师312人,短期支教教师799人。在突破农村初中辍学率偏高这一难点问题上,赣州在抓好依法控辍、扶贫控辍的同时,针对“普九”后农村初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在农村初中推行“三分办学”模式改革,对农村初中学生开展“绿色证书”教育,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同时,为了推进校园文化建设,我市与国内知名的专业文化顾问机构在南康中学共同开展“学校组织文化建设与管理”课题研究,目前已经形成包括管理文化等在内的7项成果。为抓好成果转化工作,2007年12月初,我市组织全市500多名中小学校长召开了“校园文化论坛暨工作推进会”。
为进一步推进教师队伍建设工程,我市将继续推行和进一步完善农村教师培养补充新机制,实行“三定”招生,优化师范生源质量,改善农村教师队伍结构;开展新一轮的教师全员培训,充分发挥市级中小学校长和教师“两个培训基地”的作用,整体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开展送教下乡等多形式的支教活动,促进农村中小学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深化学校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充分调动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悠悠岁月随波去,功业千秋耀南天。赣州教育基本形成学前教育、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协调发展的比较完整的教育体系,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这是赣州人共同努力的结晶。展望未来,赣州教育将以更新的风貌迈向新世纪。
1、赣州市青少年活动中心位于我市黄金广场,是市委、市政府为提高全市青少年文化艺术素质和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筹资兴建的一所集教育、培训、科技、文化、娱乐、交流于一体的青少年活动中心。该中心占地面积约43亩,建设面积34000平方米,投资1亿元,由科技馆、培训主楼、学术报告馆、幼儿园等四部分组成。其中,科技馆建筑面积约6500平方米,由科普王国、4D动感影院、天象厅等三个部分组成,设有展区18个,展品160余件,是一所集科技展览、教育培训、学术交流、互动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性科技活动场所。科技馆于2006年10月面向市民开放,至今接待了参观人员8万余人次。
2、文清路小学南区(豪德小学)占地面积30亩,5栋教学楼连为一体,是章江新城区第一所标准化建设的公办学校,新学期共招收28个班级1300余名学生。文清实验学校新校园投资近2900万元,占地26亩,建筑总面积为16399平方米。该校是由原赣州市文清实验小学(原位于赣州城区西郊路)更名而来。易地新建校园后,实施中小学九年一贯制义务教育,最终实现小学部36个班、中学部12个班,共计2000余人的办学规模。
3、新建的赣州中学位于章江新区西南侧中心区,面江临湖,东以水系为界,北临交通主干道,总面积281亩,预计投资3亿元,是一个投资规模大、质量要求高的重点项目。学校建筑风格力求体现协调、和谐、美丽、实用,并融入地域文化,结合场地和环境要求,彰显其个性和特色,实现原创性、生态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学校建成后,将主要接收中心城区市民子女就读,同时招收全市范围内品学兼优的贫困家庭学生及老红军、革命老干部、军烈属子女等入学,设计办学规模6000人左右。
4、全市职业学校招生24540人,积极参与“两化”工程,完成新增劳动力培训5万人次,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40万人次。同时,向上争取职教项目6个,资金总额达1650万元。赣州电大、赣南师院师范专科部(教育学院)和宁都师范(江西教育学院赣南分院)三所市属高校在校生总规模达18257人,比上年增加753人。市直中学管理得到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得到有效扩充。民办教育有新的发展,学校数比上年增加187所,在校生达20.5万人,比上年增加52046人。
来源:中国赣州网—赣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