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华网—福建日报社
早晨7时刚过,家住福安市城阳乡化蛟村的8岁男孩小卓便匆匆离开家门,在公路边等公交车赶赴市区某小学。从7岁开始,小卓便开始了这样“长途跋涉”的求学生活。近年来,福安不少农村孩子像小卓一样,带着家人的厚望,从乡村跨进城区学校就读。
家住城阳乡铁湖村的一位母亲说,自从村里通公交车后,有些家长就让孩子早晚乘公交车去上学,中午也不回家。
一些比较富裕的农民家长,为省却孩子奔波之苦而选择了城市的全封闭寄宿制学校或名校办的寄宿班。在这类学校就读的孩子一年的花费要上万元,他们的家长说:“现在都是一个孩子,如果孩子不成器,大人赚再多钱也白搭。”……
福安市下白石镇某小学的刘老师是一位有着多年教学经验的基层小学教师。现在她却面临站在讲台上没有学生可教的境地。该小学有5名教师,却只有30名学生,人数最少的一个年级只有5名学生。刘老师说:“看着孩子们越来越少,心里真不是滋味。”
农村家长纷纷把孩子送进城,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市区(乡镇)部分小学学生“超员”,教室拥挤不堪,据了解,福安市区有些小学,一个班学生人数多达68人。
另一方面,农村小学生源锐减,校园冷冷清清。虽然各村都有小学,但是家长还是让孩子们选择上乡镇中心小学,每天乘车或骑车来回奔波。有的农村学生干脆寄宿在亲戚家中,也有的家长为了孩子上学而租房住在市郊。
农村家长“择校”现象,一方面反映出农村教育的需求,另一方面也暴露出城乡教育的失衡。近几年,福安市撤点并校的实施也解决了部分农村教育薄弱的问题。但是,这样的学校数量毕竟还是少数,难以满足农村教育发展的需要。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农民带来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一部分富裕起来的农民在鼓了腰包的同时,也深感自身缺乏知识的无奈。他们不希望“年轻下一代”重蹈没文化的覆辙,于是就把对孩子的培养教育当成是一种家庭投资。他们利用手中的资金,或到城市购置房产,或花高价把孩子转到城区(乡镇)小学。
在城市小学校生源爆满、校舍紧张的同时,许多农村小学却是门庭冷落、资产闲置。而一个农村家庭要想供养一个孩子到城市读书,无疑需要额外付出各种费用,无形之中又加大了农民负担。
有限的优质教育资源不应该也不能够只服务于家庭富裕的子女,造成义务教育上的不公平。而倘若农村教育长期滞后于城市教育,必然会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为此,教育部门应下大力气解决农村教育资源闲置的问题,查处乱办班、乱收费行为;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应进行合理规划,对现有农村学校重新布局,集中人力物力办好农村优质小学,缩小与城市学校的差距。
同时,继续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的经费投入,增强农村小学自身的“造血”功能,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使广大农村的孩子都能享受到公平的义务教育。 (吴志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