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万学生免收义务教育学杂费
2008-02-01

    来源:新浪网—台海网

 台海网1月31日讯 (海峡导报记者 邱华明 文/图)昨天,厦门市举行2008年度教育工作会议。就关系民生的教育举措,厦门市教育局局长赖菡谈了2008年厦门市教育许多新举措,将全面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

    赖菡特别指出,2008年,厦门市将进一步拓展对台教育交流合作,其中包括加大与台湾在职业教育领域的交流合作力度,引进台湾优质职业教育资源,大力发展厦门的职业教育。

  两大核心主题

  记者:对于2008年的厦门教育,您认为核心主题是什么?

  局长: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促进教育公平是党和国家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重要举措,是国家的基本教育政策。

    而党和国家所倡导的教育公平是有质量的教育公平,惟有在促进教育公平的过程中不断提高教育质量,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人力资源保障,满足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需求,我们所从事的教育事业才能让人民满意。

    因此,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厦门市教育又好又快发展必须紧紧围绕促进教育公平和提高教育质量两大主题,认真贯彻执行市委市政府《关于破解就学难,促进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及其《实施意见》。

  完成增加4.5万个学位

  记者:市民注意到,这些年,厦门市教育很注意抓义务教育均衡发展。2008年,厦门市在这方面有什么新举措?

  局长:2008年,我们将继续强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一是要抓好集中新建、扩建、改建38所公办中小学校的建设工程,全力完成增加4.5万个学位的任务,提供充足学位,满足包括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在内的适龄少年儿童进入公办学校接受义务教育的需求;同时要做好环东海域及工业区、新建住宅区配套学校的规划和前期工作,防止新的“就学难”问题出现。

  二是要进一步完善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的办学设施。

    从2000年起,市委市政府连续4年投入4000万元扶持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建设,从2004年起,又连续4年,每年投入约7000万元用于农村义务教育建设,受惠农村学校达121所。前不久,市委市政府又决定,从今年起连续3年,每年投入6000万元,用于完善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的办学设施,主要有学校运动场、消防安全设施、宿舍、食堂、校园绿化等项目。

  三是要进一步提高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生均公用经费最低标准,今年全市标准最低的区,其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就是去年全市农村学校生均公用经费标准的平均值。

  办好优质高中

  记者:现在,大家对优质教育的需求愈来愈强烈,特别是高中阶段,许多市民希望孩子进优质高中。请问,今年,厦门在办好优质高中方面,有什么举措?

  局长:我们要高质量高水平办好普通高中教育。厦门市的普通高中规模处于控制阶段,今年及今后一个时期规模不会有大的扩张,这与国家对高校招生规模的宏观调控有关,当前普高的主要任务是提高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

    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2012年之前,全市普通高中都要办成省二级以上达标学校。从今年算起,只有4年时间,任务很艰巨,因此,市、区教育局和有关学校要密切配合,有计划地扎实推进。新建的普通高中和高级中学都要按二级以上的标准建设。

  要树立全面的质量观,普高不能不抓升学率,但不能只抓升学率,要坚持“两全”———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要以高中新课程实验为契机,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分数不等于教学质量,高考升学率不等于办学水平,什么是高质量高水平的高中教育,值得我们探索研究。

  成立“工商旅游学校”

  记者: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成为近期教育的一大热点,厦门市在推进职业教育方面,今年有何新举措?

  局长:厦门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尤其是中等职业教育。今年,旅游职专、商业学校、交通职专3所中等职业学校要合并成立 “厦门工商旅游学校”,并搬迁到位于集美文教区的新校区,搬迁要确保有序、稳妥;岛外4个区的中职学校布局建设今年年底要基本完成。

    中职和高职办学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拓宽校企结合、工学交替、订单培养的路子,着力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按市委市政府的要求,2012年前全市中等职业学校都要办成省级以上重点中等职业学校。

    增强全市学生体质

  记者:前一段时间,市教育局出台了2008年中招政策,明确中考要考体育。请问在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增强青少年学生体质方面,市教育局有什么新动作?

  局长:今年要着重做好四件事:

    第一,开足上好体育课。

    至迟到秋季开学,要按中央规定的课时开足体育课,即:小学一、二年级每周4课时,小学三至六年级和初中每周3课时,高中每周2课时,对体育师资的缺口要早作准备,纳入春季的教师招聘计划。

    初、高中毕业班不能擅自将体育课时取消,体育课上到哪一周,由市教育局统一安排。要杜绝“放羊式”的体育课,学校校长、教务处主任的听课、教学常规检查要包括体育课,要按课程标准确保每节体育课学生应达到的运动量。

  第二,抓好“大课间”活动。

    市教育局已发了文件,从下学期开始,全市中小学课间活动时间调整为25—30分钟,除了统一做广播体操之外,还要安排学生的体育活动和游戏,具体项目由学校根据实际选定,要努力做到形式活泼、丰富多彩、吸引学生。活动地点、器材和指导老师要统筹安排,纳入日常工作范畴。

  第三,落实学生每天1小时体育锻炼。

    凡当天没有体育课的,下午正课之后要安排一节课的体育锻炼,学校对活动项目、场地、带队教师、指导教师要精心安排,纳入考评,防止流于形式。

  第四,组织好中考体育考试。

    根据中央7号文件和教育部的要求,今年起,体育纳入中考考试科目,市教育局在春节前将公布体育考试方案,请各区教育局、各学校组织好、配合好,确保考试公平、公正、顺利。

    7.12万农民工子女办“减免卡”

  记者:2007年,厦门市在解决农民工子女入学的一些举措为外界瞩目,请介绍这方面的进展?

  局长:2007年以来,我市相继出台文件,降低农民工子女的身份认定门槛,简化身份认定手续,截至2007年9月,全市办理义务教育收费减免卡的农民工子女达7.12万人,其中中学生1.51万人,小学生5.61万人,在公办学校就学的4.31万人,在民办学校就学的2.81万人。

    全年共减免借读费4745万元,减免学杂费1287万元,补助民办学校等额减免学费1412万元,共减轻农民工负担7444万元。2007年参加岛内初中派位升入公办中学的外来员工子女有4700多人,占派位总数的45.4%;其中农民工子女2700多人;占外来员工子女总数的58.8%。

    20万学生免收义务教育学杂费

  记者:2007年,厦门实行免收义务教育学杂费,受益的学生有多少?

  局长:2007年春季起,我市率先在全省对城镇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除学杂费,受益学生从农村到城市,扩大到20万人,全年免除学杂费4578万元。此外,继续实施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学生基本学习费用保障制度,2007年资助金额250万元,受益学生1万人。

  ●2007年,思明区和湖里区1万名小学毕业生全部通过电脑派位升入初中,小学毛入学率104.76%,初中毛入学率112.52%;全市2.85万名初中毕业生100%录取到高中阶段学校,普职比53:47;高中阶段毛入学率103.72%,高于全省的73.16%。2007年普通高考报名 1.5万人,录取率71.6%,连续九年保持全省第一。

  ●2007年4月,厦门市教育局组织了“教师岗位大练兵”活动,根据阶段性统计,10922名青年教师参加三项基本技能竞赛。开展百名校长万名教师进社区进家庭活动,参与教师1.7万人,家访学生16.1万人,进社区4700场次,有效构建了家校社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

  问:对于农村教育,我想问的是投入问题,请问2007年,厦门对农村学校生均公用经费的标准是多少?

  局长:厦门市设置了农村学校最低公用经费标准。从2007年起,厦门市设置农村学校生均公用经费最低标准,小学每生每年350元,中学每生每年450元,确保农村学校正常经费及时足额拨付到位。经调查,岛外四个区全部达到标准,海沧区还做到不分城镇、农村,实行统一标准。

  问:请问局长,如何看待外界对厦门教育的批评?

  局长:我认为,要正确对待对教育工作的批评和意见。对教育工作的批评和建议除了来自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之外,还来自家长、学生和媒体。

    对提得正确、中肯的,我们要立即采纳,并表示感谢;对提得不够准确,甚至与事实有出入的,我们应该以虚怀若谷的胸怀和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态度耐心解释,并加以预防,切不可过度反应,更不宜把矛盾升级。

    营造教育的良好外部环境需要大家共同努力,其中沟通尤为重要,只有沟通才能求得理解,只有理解才能取得支持。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