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下嫁”中学 基础教育的幸事
2008-01-15

    来源:北方网—今晚报

    近来各大媒体纷纷对博士“下嫁”中学进行了报道。在深圳、上海等大城市的一些中学,如今教师队伍中硕士、博士研究生比例,已接近甚至远远超过一些地方高校,有的已达30%甚至更高。作为此举始创者之一的北京十一学校在已拥有20名博士的基础上,日前再次推出举措:一个类似于博士后流动站性质的研究机构——项目博士后,在该校正式启动。

  对于此一现象,各方舆论见仁见智。有人以为这是对人才的巨大浪费,是追求高学历的“人才高消费”;有人认为毕竟我国的博士生不多,博士未能在专业上出成果,是高等教育领域的失败;有人认为这是严峻的就业形势造成的,是博士们基于就业困境的一种现实考虑;也有人认为这是变革基础教育的全新探索。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这种现象呢?

  无疑,进大学当教授、成为知名学者、在学术上有所成就,一直是很多选择读博者的初衷。而且在很多人看来,国家花费巨大资源培养博士生,目的是要为社会发展提供高精尖人才。博士在高端领域所创造的价值,应远远高于在中学教书。

    但是反过来想,博士是怎么来的?还不是从基础教育开始,一步步走过来的?如果他能对基础教育工作提供巨大的助益,“反哺”基础教育,不是可以培养出更多博士吗?不是可以为国家输送更多的高素质人才吗?

  对这个现象的各种不同的看法,关键的分歧就在于对于基础教育价值的认识程度。过去我们一直习惯于中专生教幼儿园、大专生教小学、本科生教中学、研究生教大学的学历模式。但事实证明,这样的模式,弊端很大。

  以体育来打比方。中国乒乓球为什么能长盛不衰、涌现出一批批的世界冠军?还不是因为我们拥有无比雄厚的基础力量。一位外国记者曾在参观完北京一所体校后感言:看着那些年龄只有十几岁的小选手们挥舞着乒乓球拍,我感到了可怕。

    中国田径虽然有了刘翔,但是谁都明白,依然无法和美国田径抗衡——因为只有一个刘翔。我们的田径底子还相当薄弱,基础力量还远远不够。

  基础教育的巨大作用和无法估量的价值,一直以来被很多人忽视。只有忽视和低估基础教育的巨大作用的人,才会觉得博士进中学是“人才浪费”。

    的确,比起高校和研究所,基础教育确实是很难体现出什么成果的。就像一棵果树结满了果子,人人都看得到,都会赞美。但往往忘了最重要的工作——浇水、施肥、除虫、剪枝,而这些工作的本身是体现不出什么“实在效果”的。但若没了这些,哪来的果实?

  从长远意义上讲,基础教育的水平决定着一个国家国民的整体素质水平。基础教育阶段是一个青少年学子人生成长、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更需要高水平的老师来更好地为他们指明前进的方向。

    由此看来,博士进入基础教育领域,是我国教育事业的幸事,值得我们使劲鼓掌。(达宗施)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