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北方网
1月10日《东方今报》报道,当大多数高三学生正忙着第二轮高考复习时,郑州市不少高三学生却选择另外一种上名牌高校的渠道——参加其他国家的高考,到国外去读大学。有“美国高考”之称的SAT考试(学术能力评估)就是比较热门的考试之一。
其实早在两年前,“许多原本考北大、清华的尖子生纷纷开始备战美国高考,仅北京现在就有近两千考生参加,预计明年,将有三千余中国考生入读美校”。
两年前,笔者曾在《信息时报》撰文批评过这种“逃到美国上大学”,认为这是学生逃避高考压力的一种无奈。
这些年,大学收费一直在攀升,得到了效益发展的大学也应注重“奖学金反哺”。
看看国外的大学,如美国的麻省理工学院、加州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等,确有一种类似“需求奖学金”的学校资助,只要学生家庭非常贫困,就可以得到学校的无偿经济援助。有人把这种奖学金叫作贫寒奖学金,“按需分配”。
两相对比,不难看出国内大学的差距。事实上,能够参加美国高考的学生,他们的家境多是不错的,可为什么还非要参加美国高考呢?可能是不满国内大学的奖学金、助学金和收费制度等。所以,才愿意将求学的目光投向海外。
还有,国内一些大学在追逐招生数量的同时,教育质量有所下降。尽管不少高校很注重教育管理,但在教材老化、学风不浓、教师浮躁的人文环境中,“60分万岁”仍有市场,学生得到的教育产品很难是真正的“优等品”,以致很多学生本科毕业不得不重新学“技工”。
而美国的很多学校,管理是非常严格的。《清华人上哈佛的几个想不到》中曾有描述:“因为课程重、作业多,大家基本上都是学到凌晨三四点钟才回去休息,上午八点钟又要准时上课,一天只能睡四五个小时”。
“在国内读书时学到夜里十二点钟就觉得自己够刻苦了,可在哈佛要这个钟点睡觉,绝对是懒学生,上了这么多年学,就数在哈佛读书最累”。“我在国内清华大学读书,对清华老师的敬业态度一直很认可,可是去哈佛后,我得说句老实话,要论敬业和认真,清华与哈佛相差得不是一两个等级,不可同日而语”。(2007年9月18日《大河报》)
所以,在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过程中,国内高校也应该多履行自己的社会公民责任,多强化教师的敬业精神和学风管理,注重让学生学有所得。
如此,学生才不会轻易逃到国外上大学。(耿银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