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读生最好回原籍读高中?
2008-01-11

    来源:新京报

“借读生上高中最好回原籍”何其沉重

 在京借读的学生中考时,应该报北京高中还是回原籍呢?北京市教委官员日前做客北京城市管理广播时,建议“这类孩子回户籍所在地读高中,这样对将来高考比较有利”。

  按照现有政策,教育官员的“老实话”,显然是在为借读生着想。现在各地高中课改内容和进度都不同,高考命题也不一样,在北京上完高中再回去高考将对自己很不利,而留在北京,只能用借读方式上学,户籍不在北京将来又没办法参加北京高考,代价将很大。

  不过,联想到在京读书的外来人口子女,已占到北京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总数的1/3的现状,“借读生上高中最好回原籍”这句话,听起来却是何其沉重。

  1/3的学生,40多万人,这是一个多么庞大的群体,却被排除在连贯的教育体系之外:他们要么为正常的升学高考,千里迢迢,孤身回到陌生的故乡;要么选择放弃继续教育的机会,过早进入社会,成为城市的边缘人。

  只是为了获得最基本的教育权,家庭骨肉分离,未成年的儿女们被迫离开父母的羽翼,而没有了孩子,没有了欢声笑语,家庭只剩下揪心的思念。陪孩子一起成长,分享他们成长的快乐,这也许是为人父母最幸福的事,可是,这么一种简单的快乐,这种正常家庭看起来再正常不过的事,在外来家庭眼里,却成了一种奢侈。

  “借读生上高中最好回原籍”,这样的现实,伤害的岂止是外来家庭。本报去年3月15日曾刊发题为《一个人离开 许多人受伤》的读者来信,作者写道,一天他上初二的女儿流着泪给他讲了一件事情,原来她的班上跟她最要好的一位小姐姐走了,原因是没有户口在北京上不了高中,只得回陕西老家。这个小姐姐善于帮助同学,在班上很结人缘,离开前一天,班上开了个欢送会,当场哭声一片。

  多年朝夕相处的同窗和玩伴,转眼两地相隔,而且可能一辈子都再看不到,这对孩子来说,是多么大的心灵创伤,户籍和教育捆绑的体制,伤害的是整个城市一代人。

  40多万人,没有理由不重视他们,没有理由仅仅是说说而已。

  户籍改革是不是应该再快些?就算户籍改革一时难以完成,那是不是可以让户籍体制稍微再宽松些,例如那些长期安家北京的家庭,是不是应该给他们开个户籍的口子。

    对于教育部门而言,高考制度在面临汹涌的人口迁移大潮时,是不是及早改革,即使在改革之前,是不是应该拿出些灵活的措施,给这40多万孩子提供就学、考试的便利,最大程度降低户籍带来的不便。

  教育是快乐的乌托邦,上个学,考个试不该如此地艰辛,弄到骨肉分离的地步。孩子是国家的未来,保护他们应当穷国家之力;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维系家庭的完整,伸张家庭的价值,这应该是政府公共政策的核心所在。

  40多万孩子,他们的父母为这个城市流汗流血,理应得到城市应有的回馈,给他们以安慰和希望。孩子上高中不用回原籍,留下来考试,这并不过分。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