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山网—中山报
据统计局调查,一个农家大学本科生从未出娘胎到告别校园,平均要耗费父母22万元。按我市2006年农村居民人均收入9283元的标准计算,一个农村居民23年的全部收入才能勉强培育一个大学本科生。高额的教育支出,已经成为个人、家庭和社会的负担,是一种明伤暗痛。
为了培养孩子读书,家长们的心一刻未能松懈。教育支出是一种马拉松式的长期付出,一直得准备着,要不然受罪的就是自己的孩子。农家子弟在继续着自己的学业时,也无时不承受着高额教育支出带来的痛楚。
这种痛楚既来自物质方面,也来自精神方面。吃穿住用行等方面,他们都无法跟城市孩子相比,有的连基本的生活支出都难以保证。物质上的无力也常常带来精神上的无力,他们有的变得怯懦、脆弱、敏感,觉得自己低人一等。
少数农家子弟进入城市读书,难以和他人正常交往,不能融入同龄人当中,家庭阴影是重要原因。他们的内心也时常处于挣扎之中,希望追求理念,又不忍父母操劳奔波,但自己又无计可施,这种内心的负债感是难以承受之重。
培养一个大学生的高成本,加上现在就业形式严峻,使得农民的心态悄然发生着变化。少数农民开始觉得培养孩子读大学不划算,不分配工作,出外打工的起薪也只有一千多元,比不念大学的强不了多少,“读书无用论”在农村沉渣泛起。
有些大学生对读书的看法也开始改变。读书花了这么多钱,一定得想方设法赚回来。什么专业好挣钱学什么的,不安心读书去经商的、毕业后工资低的工作不愿去做的大有人在。
国内有些高校在利益的驱动下,大搞花架子工程,学校级别升得更高,名字改得更好听、大楼建得更高,但教学质量却不见得提高。
高等教育的高成本,是学子之不幸,家庭之不幸,更为教育事业之不幸。
所幸国家对此已经有所重视,规范高校收费,扶助贫困学生,深得广大贫寒子弟和贫困家庭拥护。
前途总是光明的,相信有一天教育高成本之痛会彻底消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