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负令”破解不了“考试巫术”
2008-01-07

    来源:

    1月2日《湖北日报》载,针对中小生上学放学早到晚归、作业写到半夜、各种竞赛层出不穷等负担过重的现状,去年11月底,武汉市教育局发布17道中小学生“减负令”。

    近日,记者走访江城多所中小学,发现推行一个月的“减负令”已成一纸空文,而对于“减负令”遭遇的种种尴尬,武汉教育界人士、部分教师和家长均表示:推行不下去是意料之中的事!

  为孩子们“减负”的口号都叫了多少年了,为什么孩子们的学业负担却是越来越重呢?“素质教育”的口号同样也唱了多少年了,为什么目前中国基础教育的现状却是“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呢?

    武汉市教育局发布“减负令”的动机也是为了孩子们身心的健康成长着想,为什么会变成一纸空文,根本推行不下去呢?答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不管是“素质教育”相对于“应试教育”,还是“减负”相对于“增负”,都不过是按照“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简单逻辑来治疗目前的“教育病”——病根子仍在,病又如何能好呢?

  至于病根子何在,恐怕大家都心照不宣——即目前我国的考试制度。其实,考试如果仅仅用于检验一个人的学识或能力的参考标准,那倒不失为一种很好的办法。

    然而,在我们的教育体制与社会制度里,考试却几乎成了唯一的标准,从而进一步影响到个体的升学、就业、晋级、提工资,甚至政府官员的教育政绩等等——这便是这种制度最大的不公正。

    考试一旦成为唯一的标准,便变成了一种暴力:将具有多样性的人简化为一种可以测量的物。这样,考场便成了一种类似于作坊或生产车间之类的东西,分数的高低是它衡量产品是否合格的尺度。

    然而,这个车间出产的成品却不能叫“人才”,虽然我们确实也不能否认其中不乏颇有才能的人,如果套用贾宝玉先生的话,我们不妨称之为“分蠹”。“分数线”几乎成了决定个体一生的前途与命运的无形的暴君,相应地便产生了很多“高分低能”的庸才与投机者。

    这种人往往未必有才能,却擅长或醉心于考试:考试给予他们以成就感与自信心,并使他们未来能在社会上占据一个很好的位置,从而有可能继续将这种不合理的制度强加给全社会,造成一种考试的“恶性循环”。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目前大多数学校通用并得到社会认同的应对考试的办法,即补课与题海战术是一种仪式性的“考试巫术”,其功能在于缓解在制度、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挫折及不确定性等重压下的人们的焦虑感,而对于考试成绩本身的提高却是低效的——虽然它确实能提高考试成绩。

    考试中充满了不确定性,而且与个人前程或个体的重大利益密切相关,也就成了重要的焦虑来源。不管是教育工作者还是望子成龙的家长们,大多数其实都知道补课与题海战术是以剥夺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为代来价训练学生对于试题的条件反射,对于提高考试成绩是事倍功半——而对于一个思考能力强的学生而言,对付考试却并不是一件难事。

    但是,就象人们在碰到突如其来的危险的时候,大脑会暂时地停止转动,当考试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个体命运的判决书)悬在人们的头顶时,大多数人正常的思维能力就陷入了麻痹状态,只有那些有大智慧大勇敢的人才敢冒放弃使用为经验所证明的,能带来考试成绩确定性提高的补课与题海战术的风险而另辟蹊径。

    此外,不管对于学生、老师还是家长,补课或题海战术给考试上的失败预设了一条为开脱的理由——既然我已经尽到了自己的努力,失败的责任也就不在我自身了。

  因此,只要目前的这种不合理的制度设计没得到根本上的改革,它所引发的社会焦虑就需要用补课与题海战术这种巫术仪式来纾解,不管人们如何在“素质”或“减负”上下功夫,都无异于在和风车似的“假想敌”作战,而学生负担过重及其他诸种中国“教育病”也必然会因此延续到未来——为了国家发展与进步,是应该开始反思并重构我们的教育体制和考试制度了呀!(作者:宕子)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