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新闻网—大河网—河南日报
近日遇到高中时期的女同学,她在从事药品推销,不到30岁已拥有了家庭轿车和高级别墅,俨然一位“推销高手”。看到现在的她,很难想到这位女生在高中时其实性情非常内向,不善言辞,少与人打交道。她自述,是跌打滚爬的社会开发了她的交际智慧。
而笔者不禁沉思:这种社会教育的“成功”,是否正说明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应该反思呢?
都知道教育的本质在于激励、鼓舞和唤醒。可看看现在的基础教育,往往多注重学生的智商发展,而对他们的社会情商、交际能力、协调能力的开发多有忽视。教师可以为提高学生的分数精心备课,却很少为唤醒他们的情商而痛下“苦功”。
所以,上述那位女生尽管具有很好的情商潜能(这在她走向社会后已经证明),却在这样的学校氛围内很难得到充分开发。
人的潜能是巨大的,据说,如果将人的记忆力充分挖掘的话,足以将几人高的全苏百科全书背熟。所以,教育者对学生的“唤醒”工作意义重大而任重道远。
从教育学的观点来衡量,是否注重这种“唤醒”更是教育家和教书匠的主要区别之一。如果能借助于教育挖掘“这一把铁锨”将学生潜藏能力和多元智慧得到“海阔凭鱼跃”的升腾、怪才偏才都能得到扬长避短的开发,那社会肯定是人才济济、精英辈出了。
而一味的强化智能、拒绝“唤醒”,虽然可能提高应试教育的升学率,对人力资源而言,却是一种无形损失。
希望我们的教育者不要选择后者,因为那是一种短视、失败的和不负责任的教育。(耿银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