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北京大学昨日在华东师大二附中提前“选优”后,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冬令营——保送生和优秀学生选拔考试也将于明日举行。据了解,2008年全国自主选拔试点高校已由2007年的59所增至68所,而近年来,沪上各高中也相继推出自主选拔。 可面对越来越多的高中、大学自主选拔机会,不少学生和家长不得不发问:如何才能通过初审?如何才能被名校相中?记者采访发现,在校成绩和竞赛获奖情况,毫无例外成为不少学校“鉴定”优秀学生的主要条件之一。 “无证”自荐困难重重 今年起,不少高校推出“推荐为主,自荐为辅”的自主选拔方式,扩大了选拔范围,掀起了一股“自荐热”。小苏就读于沪上某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学业成绩不错。上月他自荐填报了两所自主选拔的高校。可在高校自主招生咨询会上,咨询老师的问题一下就把他问懵了:中学期间,参加过哪些竞赛?是否得过竞赛奖项?有没有考过英语证书?参加过何种科技类比赛?小苏无奈地说:“参加自主招生就是想有多次机会,但咨询后发现,像我这样的‘无证’自荐,成功概率几乎为零。” 一位多年参加自主选拔的高校教授坦言,筛选自荐学生时,各校都有几条不成文的标准,比如是否就读于“名校”、在校成绩是否名列年级前茅、是否得过竞赛奖项。“有奖牌、有证书、出身‘名校’的自荐学生,自然更得学校青睐。” 选材机制催生“竞赛热” “我的孩子读预初了,将来想进某个高中的理科实验班,想提前准备起来。有什么竞赛可推荐给我孩子参加?考什么证书才有用?”在一些育儿论坛上,不时会有这样的求助帖出现。随着各高中、高校自主选拔趋热,不少家长已提前行动起来,把孩子送入各类培优班,期望能挖掘孩子某方面的潜能,几年后拿个奖牌、证书,并用它敲开名牌学校的大门。 沈先生告诉记者,不少家长心中都有这样一条孩子成长路——进入“好”的小学和初中,才能考入“好”的高中,然后进入“好”的大学,这样才能最终找到“好”的工作。“我也不想看到女儿才小学三年级就每周末忙着读奥数、念英语、弹钢琴。但将来要拿到名校自主招生测试机会就必须先拿得出各项特长证明、获奖证书。如果我现在不给她抓抓紧,将来不就少了次机会吗?” 不应从奖杯中选优 近年来,自主招生录取改革在部分中学、大学试行后,原本就热门的奥数等竞赛,成为更多家长追捧的对象,还有越来越多的家长带着孩子加入“考证”大军中。教育考试研究专家熊丙奇认为,以竞赛奖项鉴定学生特长,这样的自主招生,只能助长学生参与竞赛、盲目考证的风气,大家努力成为竞赛高手,却不一定有多少综合素质能力的提高。“自主招生,就不该列出硬性奖项指标,从奖杯、奖状中去寻找偏才、怪才。不妨看看国外许多名校的自主招生,一般首先看中的是考生的中学各科总体成绩,其次是推荐信,再就是课题论文,最后才是看标准化考试分数和班级排名。而且国外的名校还特别看重考生的人品与个性,以及个人所具备的才艺、才能和课外活动情况,甚至有无从事社会志愿者工作的经历。上述标准给我们一个最大启示是,大学招生最应当关注的是学生本身的综合素质,而非标准化考试成绩或一大堆花花绿绿的获奖证书。”
来源:新民晚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