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瑞士的规则教育
2007-12-27

    来源:文化传播网

    瑞士人极讲规则,以致刻板,这是世界公认的。我到瑞士后经历的两个小故事可以印证这一点。

    我认识一位在日内瓦生活了近20年的华人琳达。她的女儿在中国出生,六七岁就来到瑞士,接受的基本上都是瑞士教育。琳达说,从女儿身上就可以感受到瑞士人的规则意识和认真的态度。

    琳达今年10月回国探亲,从中国带回一条小狗。按照瑞士法律,养狗需要到宠物协会登记,并交纳80瑞士法郎(合50美元)的费用。她想今年只剩下不到2个月的时间,能省点钱就省点,就一直没给小狗办领养证。可是她女儿就不这样认为,觉得按照规章制度给小狗办证是理所应当的事。面对女儿纯真的要求,琳达觉得省这笔钱很惭愧。

    说起对孩子的规则教育,琳达认为瑞士很有自己的特色。这里没有政治课,但孩子们却都很遵守规矩,热爱自己的国家。

    在小学低年级时,瑞士老师就对孩子们进行遵守交通规则和保护环境的教育,但不是讲大道理,而是具体教他们怎么过马路,遇到紧急情况怎么处理,如何帮助家长进行垃圾分类,在公共场所如何保持文明举止,等等。孩子们容易学,也容易模仿。

    琳达介绍说,在瑞士的小学校,要求每个孩子都准备一双干净的鞋子放在教室,孩子在户外活动后回到教室,必须换上干净的鞋子,以保证教室的清洁。在教室门口,每个孩子都有一个小格子,上面贴有姓名,他们进教室时,都会将自己的外衣和杂物整整齐齐地放在格子里。所以,每个小孩从小就养成了整洁和爱护环境的习惯。

    瑞士的垃圾是分类处理的。在德语区,每家的垃圾袋多达5个,一个装生活垃圾,比如剩菜、果皮等有机物,回收后可以生产肥料;一个装报纸和废纸,一个装玻璃瓶子,一个装塑料瓶子,另一个装一般性的生活垃圾。

    瑞士的大人小孩都不厌其烦,对垃圾认真分类,投入不同的垃圾箱。据了解,瑞士进行垃圾分类已有30多年了。瑞士人非常爱清洁,很少乱丢废弃物。他们不仅家里窗明几净,多数公共场所也是如此。这显然是有效的规则教育和社会公德教育的结果。

    我在瑞士中部的因特拉肯市曾采访过一位对中国特别友好的中学校长莱辛。他从1978年第一次访问中国后,就一直致力于促进中瑞两国的教育交流。

    他主持的因特拉肯中学已经与北京二中结成姊妹学校。该校先后派出120名学生到北京二中学习访问,北京二中也派出30名学生到瑞士,双方学生每次访问时间为3周。

    莱辛介绍说,北京学生来到瑞士后,分散寄住在瑞士人的家里,每天骑自行车上下学,因而对瑞士人的规则意识感触最深。

    他引述一位北京学生的话说:“在中国的学校里,我们一切都听老师安排。可离开校园走到大街上,我们就可以自行其是,没有人管我们。而在瑞士正好相反,上课时可以提出自己的想法,走到大街上却要严格遵守交通法规和社会公德。”

    莱辛校长说:“对于两国不同的教育制度和生活习惯所带来的困难,我们都好克服。我最担心北京学生在这儿的安全,因为他们来到瑞士,骑车时不太遵守交通规则。”校长准备在下一批北京学生来瑞士之前,让他们先在北京很好地学习瑞士交通规则。如果通不过,就不能来瑞士。

    瑞士的公共汽车上没人卖票,也没人查票,车票是在站台上通过售票机自动销售,乘客买票全凭自觉。但以笔者所见,当地人多能主动买票。瑞士的大街上几乎没有指挥交通的警察,车辆与行人全服从红绿灯的指挥。

    在瑞士,城市交通的流畅与马路的宽度不相干。瑞士城市都坐落在阿尔卑斯山脉的山旮旯里,马路狭窄,多数是双向单车道,但交通之流畅居然世界闻名,诀窍全在行人与车辆的默契和单行线设计的合理。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