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华网—南方都市报
因为推行12年免费教育降低教育成本、旺盛的就业市场需求以及家长观念更新,这直接提升了珠海市职业教育的报考率、入学率,有观点据此认为珠海职业教育已经走向“热点”(11月19日《羊城晚报》报道)。
客观而言,珠海一些着力打造“精品”职业教育,拥有国家、省级重点建设专业的职校,培养的技工人才兼具职业实践能力和专业素养,能够适应就业市场的波动,有很强的竞争力。
但从报道介绍的内容来看,我们远不能盲目乐观,在现今职业教育的框架下,因为历史积累的原因,“精品”专业资源毕竟是少数,从“冰点到热点”,珠海职业教育的升温来源于“形势逼着走,国家支持走,市场推着走”,热火的表象下仍然有许多待解决的问题。
第一,“技工”的工人身份(不被看成“人才”)带来的“叫好不叫座”,带给这类人才在就业保障、福利待遇、户籍管理等多方面的困窘,许多人都承认一个好的高级技工在企业中可以发挥若干个大学生甚至研究生发挥不了的作用,但仍不愿让这种“作用”有对应的转化。
第二,职业教育热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几乎变成了一门“赚钱”的“生意”,新华社今年4月报道批评国内职业教育领域乱象丛生,职校重招生轻培养甚至乱收费现象屡见不鲜,公办职校盲目扩张(大量联合办学、急剧加大招生规模、随意作出就业承诺)、民办职校追求尽早收回投资(从而注重“短平快”收回办学成本),这直接危及职业教育质量。
第三,目前职校毕业生热门是因为廉价,职校毕业生与有一定职业技能的农民工还缺乏区别,珠三角各地不少吸收职校毕业生的企业都并非看中了职业教育的含金量,而是基于其用工直接成本比农民工还低的原因。
这正是职业教育还欠缺自主竞争力、毕业生处在行业产业人才最低层次的症结,从长远看,极易受到各相关行业产业调整带来的冲击。
职业教育的“热”并非珠海一地,但珠海应当未雨绸缪,通过有效的制度设计将“热点”转为区域内职业教育优势,稳定下来进而提升城市经济竞争力。
笔者建议:一方面,珠海市将本地职业教育布局的发展纳入到城市总体规划,进行有效统筹布局,鼓励有资质、有经验、有实力的机构和民间资本兴办职业教育,并针对职业教育招生、就业、教学管理建立严密的监控机制。
另一方面,进一步确立“能力本位”的人才评价标准,在人才引进、劳动保障等方面调整现行政策,建立健全符合本地产业需求的技术工人考核定级制度,强制性推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和就业准入制度。(□郑渝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