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女的家庭教育谁来管?
2007-12-05

    来源:佛山在线—佛山日报

    □文/本报记者 林钢儿

    隔代教育存在诸多弊端

  “儿子染上不少坏习惯:动不动就哭哭啼啼要钱买零食,吃零食上了瘾,几乎代替了主餐;鞋带松了,把脚一伸,旁边的爷爷奶奶赶快蹲下来给他系上……”在医院当护士的赵女士对5岁儿子的教育非常担忧,她说,这些坏习惯都是儿子的爷爷奶奶给宠出来的。

  近半孩子接受隔代教育

  一项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的“隔代教育”调查结果显示:中国近一半孩子是跟着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长大的。

    该调查数据显示:目前,上海0-6岁的孩子中有50%-60%属于隔代教育;广州接受隔代教育的孩子占到总数的一半;在北京,接受隔代教育的孩子多达70%。而且孩子的年龄越小,与祖父母生活在一起的比例就越高,而由此引起的家庭矛盾也越来越多。

    佛山的情况也差不多,虽然没有统计数据,但只要看看幼儿园门口,每天早上和下午接送孩子的家长几乎全是老年人,你就知道此言不虚。

  都是孩子惹的“祸”

  赵女士家里饭桌上的气氛经常都不会太好,一般都是大人们在默默地吃饭,只有儿子在叽叽喳喳地说话。爷爷奶奶时不时夹菜给孙子,说:“乖,快吃。”赵女士则会对儿子说:“自己吃,不准撒娇。”爷爷奶奶就会一脸的不高兴。

  赵女士的丈夫李先生一脸无奈地说,因为孩子的教育问题,家里经常会出现一些争吵,主要是妻子和父母的方法不同,自己夹在中间倍感痛苦。

    比如,孩子吃饭时喜欢在饭里拌点肉汁,爷爷奶奶都会满足他的要求,赵女士则说这样对胃不好;有时孩子不愿吃饭,爷爷奶奶就会喂他,赵女士则坚决不同意;孩子病了,看西医还是看中医意见又有分歧……

    几乎孩子的一切事情,两代人都有不同的观点,即使大家都会有所让步,但家庭气氛仍会因此而显得很不协调。去年冬天,孩子感冒了,晚上睡觉李先生把窗打开,以为通风空气好,病才会好得快。结果第二天孩子的病更严重了,父母把李先生臭骂了一顿。

  李先生的弟弟说,作为“旁观者”,他看得很清楚,哥哥家里的矛盾全是因小侄儿而起。“两代人的教育理念、方式根本不同,谁又都不愿放弃。”“有时并不是老人的错,年轻人也会溺爱孩子。比如,我父母要求孙子讲卫生,不准脏着脚上床,但哥哥嫂子却允许他这样做。”

  不可避免的社会现象

  张先生对隔代教育的弊端深有感触,由于他和妻子工作都很忙,女儿只好从小由爷爷奶奶带。“各行各业改革高速发展的过程中,年轻人肩负着成家立业的双重压力,时间和精力的严重不足就成为抚养孩子的最大难题。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年轻的父母不得不把孩子交给自己的父母来带,这是隔代教育现象日渐增多、越来越普遍的主要原因。”

    张先生认为,隔代教育已经是一个不可避免的社会现象,但问题是爷爷奶奶们的教育理念和方式远远落后于时代发展和孩子成长的要求。

  “老年人对孙子的过分溺爱和迁就,不仅扼杀了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和自信心,还使孩子变得极为自私,胆小娇气。他们希望孩子乖巧、听话,稳稳当当,这就容易泯灭孩子天生的好奇心、冒险性和创新精神。”张先生说。 

  隔代教育并非一无是处

  现实生活中,隔代教育也不是一无是处。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李大钊是由伯祖父抚养长大的;英国的哲学家罗素是由奶奶带大的;俄国文学家高尔基是外祖母对他实施早期启蒙教育的……

    事实表明,祖父母不单能带好孙子,也能把孙子培养成材,成大材。能不能带好孩子,关键不在于谁带,而主要在于教育思想观念是否科学。

  祖辈家长有爱心,对孙辈十分喜欢,他们有充裕的时间和精力,愿意花时间与孩子一起生活,而且能够耐心地倾听孩子的叙述;祖辈家长具有抚养和教育孩子的实践经验,对孩子在不同的年龄容易出现什么问题,应该怎样处理,知道的要比孩子的父母多得多。

    祖辈家长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社会阅历和人生感悟,他们认为孩子应在愉快、宽松的环境下学习与生活,不必强求一定要这样那样。

    事实证明,许多由祖辈带大的孩子,身体素质好,在生活照料和安全保障方面要强于其他孩子。

  扬长避短是良方 

  祖辈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知识结构、教育方式等与现代社会或多或少会有差别。祖辈在生理与心理上必然也带有老年人的特点。因此,隔代教育对幼儿的个性发展难免会有一些负面影响。关键是如何擅用其长,以避其短。

  专家指出,对扮演子女与父母双重角色的年轻爸爸妈妈而言,一定要在百忙中抽出时间与孩子交流,与老人沟通,千万不要放弃自身的职责。只要你重视,时间总能挤出来的。比如:每天晚饭后和孩子做游戏、讲故事,周末带孩子外出活动。

    同时要做到尊重老人,经常和老人聊聊天,讲讲科学养育孩子的新经验,虚心接受老人的指点;买一些科学育儿的读物,与老人交流学习体会,帮助老人接受新事物;对老人宠爱孩子等错误的做法,既要坚决表明自己的态度,又要耐心和老人商量,尽量减少正面冲突。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