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拍摄婚纱照究竟尴尬了谁?
2007-12-04

    来源:华商网

    离大四学生毕业还有半年时间,记者在北京师范大学的校园里发现了这样一件新鲜事———不少婚纱影楼打出特价小广告,吸引学生拍婚纱照或情侣照

    记者在学院路附近的一家小型影楼“蹲点”,发现循着小广告背着书包前来问价的学生还真是络绎不绝。大多数学生表示,毕业后前途未卜,拍照是为了纪念学生时代的青涩恋情。(11月27日《北京晚报》)

  爱情,要不要实习?我看最值得推崇的爱情不需要实习,爱就轰轰烈烈的爱,不需要这种结不成果子的恋爱花,谁要是把这种青涩之恋当成一种游戏,谁将尝到爱情的苦果,欺骗自己更欺骗他人的爱情,又有什么可值得纪念的?

  大学生来到一个陌生的地方求学,离开父母、离开家乡,的确需要温暖,的确需要互相的关照,但所有的这些,难道非得另一个异性来完成吗?同学之间,难道就不能存在爱情之外的另一种感情?

    同学之间,应当倡导健康的感情,互相关爱的氛围,但并不一定需要把这种感情过渡到爱情,父母供自己求学,并不期望自己来大学校园“求爱”,完成学业就完成了人生的一个阶段,至于爱情,又绝不应当靠在校园获得。

  无论是“尝尝校园恋爱的青涩滋味”,还是“苦命”情侣分手的“立此存照”,这本身就不是对待爱情的姿态,而是完全把爱情当作一种游戏。

    游戏校园爱情,就可以游戏今后的爱情,以游戏的态度对待爱情,你当爱情是盘街头的快餐呀?

  世界上有无花果,但爱情最忌“无果花”,不可能结出任何果实的爱情,要它做什么?怕只怕,吃了禁果,伤害了身体,又伤害了对方,也伤害了你未来的家庭,即便未吃禁果,你把感情当游戏,付出给一个不是未来伴侣的人,你又有什么理由要求未来的伴侣不以游戏的心态对待你?

  走出校门的未来,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生,所谓的恐惧感和不安全感,也只是心中的一个“鬼”,而事实上未来才是光明,未来才是希望,未来的爱情,才可以称得上是真正的爱情。(李振忠)

    相关阅读——

    大四学生流行拍婚纱照 为分手留下纪念册[图]

  资料图片:2007年10月23日,南京市天气晴好。在中山植物园里,许多准新人在秋日的阳光下随着摄影师的指挥拍摄婚纱照。中新社发郑晨烜 摄

  为给自己和恋人吃颗“定心丸”

    离大四学生毕业还有半年时间,记者在北京师范大学的校园里发现了这样一件新鲜事——不少婚纱影楼打出特价小广告,吸引学生拍婚纱照或情侣照。

    记者在学院路附近的一家小型影楼“蹲点”,发现循着小广告背着书包前来问价的学生还真是络绎不绝。  

  大多数学生表示,毕业后前途未卜,拍照是为了纪念学生时代的青涩恋情。

  心态1:给爱情买份“保险”

  “我和男友在一起快四年了,毕业后走向社会都会面临各种诱惑,现在当然不可能结婚,我们就先决定拍套婚纱照,算是给彼此爱情的承诺吧。”一位北师大女生告诉记者,她身边的不少同学都在“尝鲜”,有人拍传统婚纱照,有人拍的则是搞怪情侣照。

    由于学生的钱包并不充裕,小广告中影楼提供的低廉价格和私密服务自然正中他们“下怀”,“我们是在西四照的,一组才不到500元,主要是便宜。我们还特意放大了一张结婚照挂在租的房子里。”言谈中女生很是得意,“我给宿舍姐妹们都看了,这样他想跑都跑不掉了,哈哈。”

  心态2:谈一次校园“黄昏恋”

  北京邮电大学一名大四学生告诉记者,他和女朋友在一起还不到一个月,属于校园里的“黄昏恋”一族,“还有半年就毕业了,再不谈场校园恋爱不就晚了?我们互相很难说有多强的好感,只是凑一块想尝尝校园恋爱的青涩滋味。”

    这对在校园恋爱中赶了个晚集的小情侣也准备去照个结婚照,他们表示,既然这样的闪电恋爱留不下很深的感情,但总能留张照片证明自己谈过校园恋爱了,别给今后留遗憾。

  心态3:为分手留下“纪念册”

  西四薇薇新娘影楼的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最近来的顾客多是20出头的小青年,虽然没表明自己的身份,但一看就知道他们还在念书,因为一般他们都会挑最便宜的照。

    记者在化妆间就看到了这样一幕:打扮好的“新郎”在给“新娘”抹眼泪。“新郎”说:“她考上北邮的研究生,而我却应聘到了广州一家外企,我们都不想放弃各自的机会,最后想想还是分手算了。”拍婚纱照对于这类“苦命”情侣来说,是无奈现实的“立此存照”。

  心理分析

    这反映大学生对未来的不自信

  北京博爱心理咨询中心的资深心理咨询师刘铁刚分析说,上面三种情况虽然折射出学生们的三种心态,但归根结底反映出的是他们对未来的恐惧感和不安全感。

    大四毕业生即将从学校走向社会,潜意识里都对今后生活产生迷茫,对校园爱情的牢固程度发出质疑,因此,拍结婚照更多是给自己和对方的一个安慰,但吞下这颗“定心丸”的时候并没有考虑到对今后生活的影响。

    当然,也不排除部分学生有盲目跟风的心态。(实习记者 宋 玮)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