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春天一年比一年难捱,沙尘暴,盐碱暴。老天不给面子,春色如许,青春如我,却只能天天猫在屋里对着电脑穷骚情。好在前天终于有了次收获不止满身沙子的“远行”,去北大看了场话剧《赵平同学》。
周五晚上,北大百年讲堂二楼小剧场塞得满满当当,隐约听到楼下北大十佳歌手大赛的咿咿呀呀。只有一个钟头的小戏,轻快又锋利信息量惊人的大,到今天才算心神稍定,小“博”一把。温馨提示先:有兴趣的还是买张票去眼见为实吧,我还是说不清楚。
女主角叫赵平,某高校中文系大四女生,在酒店和四个老外练习扣语,老外试图调戏她未果,却在派出所面前反咬一口,接着在警方和校方的轮番干涉下,赵平同学以论文不及格被肄业处理。倔强的女孩去了美国寻求更好的教育,留下一堆瞠目结舌的成年人,估计想一辈子都想不明白,到底是哪里出了差错。
赵平同学。听说还确有这么一个原型。带刺儿的玫瑰,对爱情和真相都不是一般的偏执。在派出所大谈“真相”,还交待她有三个男朋友,随着剧情发展我们发现其中两个只是关系暧昧的男同学,另一个就是本剧男主角,年轻的博士生导师,赵平的班主任李学东。获知赵平的外国男友斯蒂文感染了艾滋病,李老师忙不迭地去验血,之后赵平却在E-MAIL里告诉他斯蒂文也是“虚设”。另一段戏里,暗恋赵平的纯情小男生转述,赵平曾有“喝了八两二锅头,在李老师的窗户下站了俩钟头”的壮举,爱得还挺深。然而唯一这段不是“虚设”的也因为“酒店事件”而终结,想来真的很残库。还有那个赵平的同学,扎着俩小辫的傻丫头。她的戏很少,却看着揪心。俩女孩坐着谈心,“痛说革命家史”那段,她就用南方口音的普通话毫无平仄地讲自己的事:十五岁的甜蜜小初恋被身为教师的父母绞杀,父母很凶地告诉她上完大学以后才能谈恋爱,大三时就因为喜欢上一男生,“放假回家都不敢看妈妈的眼睛”。之前一场戏她告诉赵平“我怀孕了”,后来却说是瞎编的,是她新写的小说开头,有些观众笑了,我还真笑不出来。瞎编证明爱情之于她仍是可望而不可及,借着文学创作之名意淫一把,也不算违背父母意愿吧,这孩子多可怜。
诚然,八十年代的人不都如此,更阳光的健康的精英的大有人在,更阴郁更灰暗更悲惨也大有人在,赵平同学们只是中间地带。赵平到底没有染上艾滋病,她说“责任到人,措施到位”;那个傻丫头也没真的怀孕,只是春梦了无痕。显然编导不想把这戏做得太苦情或太说教,青春的爱与痛,这里只是冰山一角,而我们没法不心有戚戚并由此想到更多。就在前几天,《新京报》报北大又一博士生自杀,已经是北大的第几例了?就在昨天,在广州的朋友告诉我他认识的一个大学本科女生因为一次没有安全措施的一夜情感染了艾滋病;就在刚才,好朋友告诉我,她因为吃了太多的紧急避孕药而有可能导致终身不孕,而她这会才意识到自己竟然那么想要一个小孩……这一代人怎么了……这样的青春,谁之过?
自然,有自己的原因。还有呢,家庭。对,赵平和那个写小说的女生都有不愉快的童年。然后呢……
然后就说说这戏里最恶搞的俩角色,警察和校长,同一个帅哥演的,据说还是清华大学建筑系毕业的。但在戏里真是……怎一个“搞”字了得。警察一上来就冲名校教授李学东大喷口水,“怎么教育学生的?!”,那架势十足一地痞,之后还煞有介事地和李老师商讨警花和青年男教师联谊;校长则是一滑稽可笑,一心念着学校的名誉,最搞笑的是他和中文系俩老师的对话,别的学校怎么不出这种事,别的学校的女生怎么没被抓,他反复念叨了N遍,得知赵平被冤枉后他让李学东赶紧把赵平请回来,可就是没问问自己之前干嘛去了……虽说限于篇幅,人物形象难免有些符号化,且有丑化我公安干警和教育工作者的嫌疑;对教育体制乃至整个上层建筑的反思,也只是不痛不痒地小牢骚一把(当然,已经是国内舞台上不多见的大胆犀利了)。但至少愚钝如我者也瞧明白了:孩子们的症结在哪里,他们也难脱干系。
整个戏的结构很散,就是一个个小片段连缀而成,而且经常戏里戏外跳进跳出,演员演完一段戏就立即“变脸”,从剧中人跳到演员自己的身份。几个男演员更是一人分饰多角,通过面具、眼镜、警帽等小行头变换角色,俩小辫的女孩同时还是音控师。也有让你入戏煽情的部分,尤其是俩女孩谈心那段,背景音乐里那首不知道名字的校园歌曲真是好听,让人不免追念起逝去的青葱岁月。但这一段催泪的罢了,接下来又是一阵热腾腾的嘻笑怒骂,绝不会让你涕泪横流从而丧失了判断力。创作者有意地时时提醒你这只是一出戏,你不用当真,它也不直接告诉你任何答案,只是提醒你,喏,问题在这,也别光顾着笑,顺着提示多想想好不好。
编导田沁鑫的戏我还看过《生死场》和《赵氏孤儿》,虽说也比较喜欢,但那个不能承受之“重”啊。言生死啊大义啊,一不小心就用力过猛或言不由衷。男导演干嘛去了,总是这个特别感性的女人在很辛苦地强打精神强装理性地去实践自己的“社会承当”。这次就来得潇洒得多,该说的说了,该骂的骂了,但,仅仅点到为止,剩下的留待我们观众去回味去思考。我更喜欢这种“举重若轻”的关怀。
其实,防艾滋病也好,大学生性话题也好,青少年心理问题啊,公益话剧啊,名头可以千千万,归根结底了,戏剧以人为本,这个日新月异的国家也以青年人为本。《赵平同学》说,青春何其惨烈又何其美好,那么惟愿她能让更多年轻的人、成年的人明白,请好好呵护自己的、别人的青春。作为一名普通的青年女观众,我所看到的这戏的功德就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