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招神童是一种快乐教育观
2007-11-12

来源:文新传媒—上海青年报

    11月11日《齐鲁晚报》报道,新加坡一名7岁的混血男童艾南·塞利斯特·考雷天资过人,6岁时便通过了英国考试机构的“0”级化学考试,由此成为通过该考试的最年轻考生。尽管如此,近日艾南遭到新加坡本地大学拒招。 

  看看他们的“拒绝理由”:“艾南还只是个小孩子,如果由于过早将他送入一个令他的能力和想象力受到局限的环境,而使他丧失对于科学的热情,那将是件非常可惜的事情。”

    英国米德尔塞克斯大学教育心理学教授琼·弗里曼说:“把7岁孩子送进大学,那说明你没有把他当成一个人,而是一只作秀的小猴子。”

    这些西方教育专家多有殊途同归的教育理念:先有快乐,后有成才;先有人本,后有物欲;先有自由、人性和尊重,后有进步、成名和发展。 

  但如果这种行为发生在我们周围,那一定非常热闹:媒体热烈吹捧,家长竭力进行学前开发,更会有重点大学不遗余力对神童展开“抢夺战”。
一只“教育金喇叭”就此吹响,可孩子自身的感受、自尊和天性却受到了极大的冷落、忽视和扭曲。

    这种看似辉煌的开发抹杀了孩子的丰富情感和人性光辉,与其说是在开发神童,不如说是在摧毁神童的快乐、和谐、多趣、宽容等可持续元素。 

  爱因斯坦说:“学校应当是把发展独立人格、和谐人格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放在首位,而不是将取得专门知识放在首位。”“过早成名是一架巨大的梦想发动机,也是一架巨大的梦想破坏机。”

    对于孩子而言,知识、才能和人格养成才是永恒的,习惯和道德发展才是久远的。暂时的成功和辉煌虽能获得实惠,却让孩子失去了终身学习和提升内涵的最好时机。 

  西方教育专家的尊重天性的“神童观念”对我们是一个提醒,如何淡化我们过分浓厚的教育投机意识?如何减少我们的教育开发的急功近利?如何扭转我们的不择手段,真的应该提到教育日程了!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