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妨在中学增设“上山下乡课”
2007-11-02

来源:中国网—搜狐新闻

    从10月2日开始,杭州长河高级中学46名来自城市的高二学生背上行囊,分别跟着26名同龄宏志生,前往桐庐、淳安、临安、建德、富阳、余杭等地,一起生活、劳动一周。

    5天艰苦的农村生活体验让他们收获了别样的精彩。该校还计划让城市学生在校三年内,用三周时间到来自农村的宏志生家庭中体验生活。

    近日,该校邀请了多名教育界人士探讨"新上山下乡"的实验成果,专家们在表示肯定的同时,也提出在中学教学内容上增设"上山下乡课"等大胆建议。

    我注意到,在专家们纷纷表示肯定的同时,却有诸多家长明确表示不愿孩子迈出校门,理由是孩子首要任务是学习,将来也不可能去种田,学农有什么用?简直浪费时间。很多学生也不愿去,因为吃不了苦。

诚然,学生去学农并不是为了做一个农民,这与当年知青上山下乡不是一个概念。而事实上,短短几天时间,孩子们也不可能学到多少农业生产的知识,其意义也本不在此。

 

在我看来,这样做的意义,在于通过劳动,让学生感知劳动的艰辛,农民的艰苦,在触摸底层生活的过程中懂得感恩,学会怎样做人,做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人,做一个胸怀天下苍生的人,做一个有远大志向的人。

 

现在的中小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又都是在应试教育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日前,美国《时代》周刊网站发布了题为《中国的自我一代》的文章,指出独生子女的通病:"中国的年轻一代(主要指中国城市年轻人)是"自我中心"的一代,他们喝星巴克咖啡,沉迷于写博客,享受几代人创造的经济奇迹,却很少关心政治,只注重自身既得利益。"

 

再听听杭城某重点高中学生的说法:"老妈倒是挺想我去农村锻炼锻炼,可是她也不想想去那里有啥意思?既没电视又没电脑,多无聊呀。"还有人说:"乡下虫子很多的,我最怕蚊子了。"

 

由此我想到了陶行知所倡导的生活教育,其目的是"教民拿民权以遂民生而保民族",是"教人做人、教人做好人、做好国民"。当初,陶先生实行生活教育时,独生子女时代尚未到来,应试教育也未见盛行,他是基于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基本目的才确立了生活教育的理想。

 

事实证明,他的生活教育实践对当时社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而今提倡生活教育,让过惯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小皇帝"们上山下乡,体验一下农村生活,感受一下农业劳动,就具有了另一层意义,即必将有助于他们思想品质的改造,克服独生子女的通病,促使他们树立起健康的人生观。

 

如此说来,中学开设"上山下乡课"很有必要。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