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社团几多欢喜几多优
2007-10-30

来源:新浪网—山西晚报

    高校社团让人欢喜让人愁

    目前随着军训期结束,大学新生正在参加学校各种各样的社团。到底如何选择社团才能锻炼自己?好的社团应该有助于学生哪方面的发展?社团发展趋势如何?

  10月24日、25日,记者就此对省城部分大学生社团进行了走访。

  大学生高欣:

  “大一时我参加了学校的书法协会,可它除了收费,很少举办活动。大二我就退出了。”

  “说到社团啊,我曾经参加学校书法协会,结果却让我很失望。”省城某大学大二学生高欣说,他参加社团完全为了兴趣,总觉得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在一块儿,可以享受到更多的快乐,可实际不容乐观。“我们学校社团很多,有四五十家。但真正搞活动的没有几个,很多社团只是收完报名费、辅导费等等就算完事。”高欣说。

  高欣喜欢书法,刚上大一的时候,学长介绍他参加一个书法协会,称那样可以提高自己的书写能力。

  “这个书法协会报名仪式非常隆重。”高欣比划着说,“操场上挤满了人,报名台有20多米长。我看着这种阵势,毫不犹豫交了20元报名费,还有两张一寸照片。”之后,书法协会常务部的部长告诉他,很快就要组织书法比赛、书法学习等活动。

  “事实并非如此。”高欣说,“两个多月过去了,我多次给社团打电话,一直没有任何动静。最后,我们四五个人联名要求退钱。”对此,社团马上做出回应说,周六晚上举行全体会员大会。

  “真是没想到。”高欣生气地说,“开会的内容竟然是,要大家统一交60元的文房四宝费用,说是要开课。”340多个会员共有150多人交了钱,包括高欣。

  随后,只有这些交了钱的人被通知上课。但只上了两节课。对此,高欣联合会员们去向学生会讨说法时,得到的解释让人吃惊:协会会长离校实习去了。“实习之后自然是毕业,学校也没有办法对此深究。”校学生会社团部干部告诉高欣。

  “这样的结果真让人难以接受,如果真像大家想象中的那样,选择自己喜欢的社团,既可以培养自己的兴趣,又可以多交一些朋友,那该多好。”高欣说,“很多人希望通过参加社团能把兴趣、交友二者联系起来。”

  上了大二的高欣告诉新生,想要锻炼自己当然好,但选择社团前要慎重,最好多询问一下老师。

  记者随后采访另外两所高校时发现,像高欣这样遭遇的学生不在少数。部分学生仅参加过社团的报名仪式,随后社团并没搞几次有意义的活动,而是要求会员“拉人头”,并依此作为考评的依据,或者是要求会员外出拉赞助,除拿出少部分赞助费外,其余的经费变相地装入了每个人的腰包。

    大学生创建社团难免受挫

    大学生王非:

  “我建立了法律爱好者协会,我相信组织社团的经历会给我带来更多的机会。”

  王非是个法律爱好者,大一时候,曾经参加过学校的法律互助协会。他说,“参加社团期间,我学到了很多有用的东西,比如如何运用法律武器帮助别人、如何管理社团、如何独立组织一次法律讨论会等等。”

  谈到怎样选择社团时,他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一直坚信这句话。我认为有兴趣才会有激情,这样即使遇到困难,你也有动力去解决。”

    为了进一步锻炼自己,王非大二的时候,成立了自己的社团。“起初成立法律爱好者协会时,系里的领导很关心我们,还给了我们500元的经费。”王非他们因此很受鼓舞,先后成立了常务部、外联部、宣传部等部门。“我很想通过这样一个平台,让大家学习法律知识、锻炼组织能力,为走上社会积累第一笔经验。”

  但是在实际操作当中,却遇到了困难。比如,每次举办一个讲座或者模拟法庭等活动,遇到了需要申请经费的事,协会的主要干部们就都退缩,他们不愿意拉下面子求领导。如果让外联部的干部去拉赞助,更是难上加难。

   “他们总是要求我:先把相关事项联系好。”王非说,“协会里的干部们都只是为了拿点考评分,评个优秀学生、奖学金什么的。”这让王非感觉社团像是他一个人的,他甚至为协会是否能够延续发展而担忧。

  尽管如此,王非也感觉很充实,收获也很大。他说:“一个人主持社团,需要不断地决策和安排,这样对我个人的成长很快。相比以前,我克服了很多心理上的障碍,变得成熟、稳重了。”面对今后的就业,他坚信,参加社团和组织社团的经历,会给自己带来更多的机会。

  目前,省城几大高校各自都有一两个搞得比较出色的社团,比如山西省财经大学的“春蕾志愿者大队”、山西大学的“自行车协会”、太原理工大学的“螺丝钉之家”、“爱心家园”等社团,其中最大社团当数“春蕾志愿者大队”,已经有四百余人。

    但毕竟像这样规模的社团在省城高校中还是凤毛麟角。大多社团都处于步履维艰的地步,社团成员的工作积极性大多没有调动起来,真正达到锻炼的目的也就只有少数学生了。

  太原师范学院阎老师:

  “教师在学生社团中的作用应该发挥出来,帮助学生们解决难题。”

  “近几年来,我们学校各类学生社团发展迅速。学生社团对繁荣校园文化,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起了重要作用,它给广大学生提供了课堂所不能提供的更广阔的视角和空间,大学生可以在这里找到自己的兴趣,培养自己的爱好,展示自己的才能。所以我很支持我的学生举办和参加社团。”太原师范学院中文系负责学生工作的阎老师说。

  谈到社团的现状,阎老师说,“现在社团分为科技类、人文类、艺术类、公益类和体育类等5大类。孩子们在搞社团的时候,还有一定的盲目性,有些学生仅仅凭一时的热情。我们要做的是,如何引导他们。”王老师说,“选择合适的社团后,通过举办各种活动,学生们的组织、演讲、沟通能力都提高了。据我了解,他们毕业后适应社会的能力普遍增强。”

  但是,阎老师表示,“当前学生社团的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普遍存在的资金短缺、场地紧张、指导教师不足等问题。校团委、学生处的老师都很关注这些问题,正在着手解决。”

    同时,“很多学生只是在大一的时候,凭着热情和好奇参加了社团。一到大二就纷纷退出了。因为这些社团并没有自己想像得那么好,或者搞社团有很多难题等等。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大,他们急于寻找对就业有帮助的社团。”

  阎老师打算将学生社团与学院学科优势相结合,引导他们建立和参加对以后工作有帮助的社团,还要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学生社团,让教师在学生社团活动中的引导作用真正发挥出来,帮助他们缓解就业压力。

    大学生参加社团活动益处多多

    教育专家李志杰:

“应该看到学生组织的力量,顺势引导大学生迅速成长,适应社会。”

  “在高校里,文艺类社团或者体育类社团组织比较常见,这类活动和学校的主流学生活动挂钩,容易得到学校的支持。”省教育学会专家李志杰说,“实际上,根据我的从业经验,大学生普遍存在心理素质不强、懦弱娇贵等缺点,或者说,很多毕业的大学生没有真正学会做人。因此,社团的发展应当趋向于教会学生怎样做人。”

   “做人是一个人成功的基础,它包括经得起挫折、有同情心、有责任感、心灵充实等等。”李志杰说,“据了解,60%以上的在校学生属于一个或几个社团,而90%以上的大学生参加过由社团举办的某种活动。

    大学生们跨越班级、专业和年级的界限,按照自己的兴趣、特长,自由地组合在一起,可以促进交流、增加友谊等等。但这还不够,我们还应当发展一些公益性活动社团,通过为社区志愿服务等,培养他们的同情心。

    同时,我们还可以引导大学生建立关注社会问题的社团组织,比如环保,这能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另外,还要逐步建立一些有利于挫折性教育的社团组织,比如野外素质拓展训练营,这对大学生成长、尽快适应社会非常有利。挫折性教育在国外已经有成功的典型,我们国家已经在尝试运用。”

  李志杰表示,学生们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参加社团,但是学校应该看到社团这种学生组织的力量,顺势引导,将他们无形的兴趣爱好和有形的社团组织整合,并和如何做人联系起来,这是一个基础性的工作。

    同时,学校还可以适当拿出一些经费,帮助学生们组织和举办活动,为学生提供一些校外实践机会。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