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浪网—山西晚报
高校社团让人欢喜让人愁
目前随着军训期结束,大学新生正在参加学校各种各样的社团。到底如何选择社团才能锻炼自己?好的社团应该有助于学生哪方面的发展?社团发展趋势如何?
10月24日、25日,记者就此对省城部分大学生社团进行了走访。
大学生高欣:
“说到社团啊,我曾经参加学校书法协会,结果却让我很失望。”省城某大学大二学生高欣说,他参加社团完全为了兴趣,总觉得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在一块儿,可以享受到更多的快乐,可实际不容乐观。“我们学校社团很多,有四五十家。但真正搞活动的没有几个,很多社团只是收完报名费、辅导费等等就算完事。”高欣说。
高欣喜欢书法,刚上大一的时候,学长介绍他参加一个书法协会,称那样可以提高自己的书写能力。
“事实并非如此。”高欣说,“两个多月过去了,我多次给社团打电话,一直没有任何动静。最后,我们四五个人联名要求退钱。”对此,社团马上做出回应说,周六晚上举行全体会员大会。
“真是没想到。”高欣生气地说,“开会的内容竟然是,要大家统一交60元的文房四宝费用,说是要开课。”340多个会员共有150多人交了钱,包括高欣。
“这样的结果真让人难以接受,如果真像大家想象中的那样,选择自己喜欢的社团,既可以培养自己的兴趣,又可以多交一些朋友,那该多好。”高欣说,“很多人希望通过参加社团能把兴趣、交友二者联系起来。”
上了大二的高欣告诉新生,想要锻炼自己当然好,但选择社团前要慎重,最好多询问一下老师。
记者随后采访另外两所高校时发现,像高欣这样遭遇的学生不在少数。部分学生仅参加过社团的报名仪式,随后社团并没搞几次有意义的活动,而是要求会员“拉人头”,并依此作为考评的依据,或者是要求会员外出拉赞助,除拿出少部分赞助费外,其余的经费变相地装入了每个人的腰包。
大学生创建社团难免受挫
大学生王非:
“我建立了法律爱好者协会,我相信组织社团的经历会给我带来更多的机会。”
王非是个法律爱好者,大一时候,曾经参加过学校的法律互助协会。他说,“参加社团期间,我学到了很多有用的东西,比如如何运用法律武器帮助别人、如何管理社团、如何独立组织一次法律讨论会等等。”
谈到怎样选择社团时,他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一直坚信这句话。我认为有兴趣才会有激情,这样即使遇到困难,你也有动力去解决。”
为了进一步锻炼自己,王非大二的时候,成立了自己的社团。“起初成立法律爱好者协会时,系里的领导很关心我们,还给了我们500元的经费。”王非他们因此很受鼓舞,先后成立了常务部、外联部、宣传部等部门。“我很想通过这样一个平台,让大家学习法律知识、锻炼组织能力,为走上社会积累第一笔经验。”
但是在实际操作当中,却遇到了困难。比如,每次举办一个讲座或者模拟法庭等活动,遇到了需要申请经费的事,协会的主要干部们就都退缩,他们不愿意拉下面子求领导。如果让外联部的干部去拉赞助,更是难上加难。
“他们总是要求我:先把相关事项联系好。”王非说,“协会里的干部们都只是为了拿点考评分,评个优秀学生、奖学金什么的。”这让王非感觉社团像是他一个人的,他甚至为协会是否能够延续发展而担忧。
尽管如此,王非也感觉很充实,收获也很大。他说:“一个人主持社团,需要不断地决策和安排,这样对我个人的成长很快。相比以前,我克服了很多心理上的障碍,变得成熟、稳重了。”面对今后的就业,他坚信,参加社团和组织社团的经历,会给自己带来更多的机会。
目前,省城几大高校各自都有一两个搞得比较出色的社团,比如山西省财经大学的“春蕾志愿者大队”、山西大学的“自行车协会”、太原理工大学的“螺丝钉之家”、“爱心家园”等社团,其中最大社团当数“春蕾志愿者大队”,已经有四百余人。
但毕竟像这样规模的社团在省城高校中还是凤毛麟角。大多社团都处于步履维艰的地步,社团成员的工作积极性大多没有调动起来,真正达到锻炼的目的也就只有少数学生了。
太原师范学院阎老师:
“教师在学生社团中的作用应该发挥出来,帮助学生们解决难题。”
谈到社团的现状,阎老师说,“现在社团分为科技类、人文类、艺术类、公益类和体育类等5大类。孩子们在搞社团的时候,还有一定的盲目性,有些学生仅仅凭一时的热情。我们要做的是,如何引导他们。”王老师说,“选择合适的社团后,通过举办各种活动,学生们的组织、演讲、沟通能力都提高了。据我了解,他们毕业后适应社会的能力普遍增强。”
同时,“很多学生只是在大一的时候,凭着热情和好奇参加了社团。一到大二就纷纷退出了。因为这些社团并没有自己想像得那么好,或者搞社团有很多难题等等。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大,他们急于寻找对就业有帮助的社团。”
大学生参加社团活动益处多多
教育专家李志杰:
“应该看到学生组织的力量,顺势引导大学生迅速成长,适应社会。”
“做人是一个人成功的基础,它包括经得起挫折、有同情心、有责任感、心灵充实等等。”李志杰说,“据了解,60%以上的在校学生属于一个或几个社团,而90%以上的大学生参加过由社团举办的某种活动。
大学生们跨越班级、专业和年级的界限,按照自己的兴趣、特长,自由地组合在一起,可以促进交流、增加友谊等等。但这还不够,我们还应当发展一些公益性活动社团,通过为社区志愿服务等,培养他们的同情心。
同时,我们还可以引导大学生建立关注社会问题的社团组织,比如环保,这能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另外,还要逐步建立一些有利于挫折性教育的社团组织,比如野外素质拓展训练营,这对大学生成长、尽快适应社会非常有利。挫折性教育在国外已经有成功的典型,我们国家已经在尝试运用。”
李志杰表示,学生们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参加社团,但是学校应该看到社团这种学生组织的力量,顺势引导,将他们无形的兴趣爱好和有形的社团组织整合,并和如何做人联系起来,这是一个基础性的工作。
同时,学校还可以适当拿出一些经费,帮助学生们组织和举办活动,为学生提供一些校外实践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