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城建设不是建鬼城和睡城
2016-07-21来源: 中国青年报
       一个城市,无论高楼大厦多么鳞次栉比,马路车道多么宽阔平坦,走了半天找不到一个厕所去方便、找不到一个便利店买瓶水、找不到一家餐馆吃顿饭,这个城市的新陈代谢就要停止,就会成为鬼城、睡城,甚至说的难听一点——活死人墓。

       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任李铁日前撰文讨论了新区变“睡城”,这个城市建设的“老大难”问题。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6年5月,全国县及县以上的新城、新区达3500多个,规划可容纳人口达到34亿。这个在数字意义上足以容纳世界半数人口的“规划”,并不简单地是一个“合成谬误”,也是多年来城镇化建设粗放扩张思路使然。

       “产城融合”,是过去一段时间许多新城、新区开发建设时喊得特别响亮的口号。这个口号的最大问题,是见“产”、见“城”不见“人”:或是一张白纸好作画,谋求新区产业发展和城市功能的协同;或是另起炉灶,建设城市未来发展定位的承载区;或是权宜之计,寄望以新城区缓解老城区的拥堵、疏导老城区的人口、转移老城区的产业。

      为达到上面三重目的,一种常用的配套“撒手锏”是区域内政府机关“拖家带口”捆绑一众“事业单位”搬往新区。抑或实施“大学城”战略。上述做法,不论引入的是“老人“还是“鲜肉”,往往很难在短期内改变新城、新区对于中心城区的附庸性和功能结构的单一性。不管每个月以什么名义、发放多少郊区工作的通勤补贴,人们还是不为所动,“身在曹营心在汉”。一下班,心急火燎地排队,等班车以返回市区的人们,成为一道独特景观。而一到夜晚就人去楼空的“鬼城”风貌,则成了此类新城、新区的宿命。

       另外一种类型,是通过突击性的房地产投资建设,将位于城郊的新城、新区,打造为一块相对于市中心的房价洼地,和相对于喧嚣都市的一块静谧场所。于是,经济不宽裕的城市白领、其他工薪阶层,为摆脱和减轻沉重的房贷压力,购买新区的楼盘;生活优裕的高收入群体,为了“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后现代趣味,也入住新城的别墅。乍看起来,还真是人气爆棚:每到夜晚,操着不同口音的摊贩纷纷走上街头,来到大型人口居住区,烤串、麻辣烫各色生意烟火缭绕。然而,这热闹和人气仅属于夜晚,所谓“梦里不知身是客”的一晌贪欢。的确,来的都是客,甭管手里拿的是70年的房屋产权还是1年的租房合同。当太阳升起,如同路人一般“客居”于此的老板和“打工狗”们都会离开这里,向着同一个方向、向着中心城区进发。这就是“睡城”。

       “鬼城”和“睡城”,正是当下国内诸多城市新城新区的真实写照。城市化本是人类文明进步和现代化的象征。这个过程是历史的、自然的,它固然可能由于人为力量而加速,但终究要受到一定客观规律的制约。在古代,这种规律主要体现在水源、粮食上。后来,人们学会了打井,这也就意味着仅靠地表水已无法满足人的生活用水了。人们也学会了开凿运河、提升运力、通畅物流,通过技术手段促进粮食增产,这使城市得以在空间上减轻了对农业和农村的过度依赖。当代的北粮南运、南水北调,凡此种种,广义上说也都是使城市相对于农村更具独立性的措施。

      然而,城市的规模终究有其边界。城市的优势在于资源的集约高效。所以从上世纪90年代末以降,先后从苏南、沪郊、成都等地出现,越喊越响的一个口号叫做“三个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城镇和新型社区集中,土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集中才有力量,集中才能摊低成本。一个区域完成了城市化,也就意味着完成了道路、水电煤气等各方面基础设施建设的巨大前期投入,这样大的投入需要人口和产业的高度集聚来支撑。

    这种集中应该顺势而为、因势利导,而非强掰硬扭、赶鸭子上架。强调产城融合之外,还要目中有人。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任何新城新区的建设,总要经历一个社会功能逐渐完善和提升的过程。学校、医院、商场、公园绿地等设施,都是居民安居乐业必不可少的保障,而这些设施从硬件投入到服务质量提升也要经历一个过程。过去一些年,很多城市在新城建设中生怕过了这个村就没这个店,贪大求全,一次性将新区周边许多农村涵盖在内,使大量农村人口未经职业和空间转换而一夜之间变成了“城市人口”。这种华而不实的城市化,除了账面上的城市化率提升,对于城乡协调发展可谓遗患重重,非但未解决农村人口市民化的问题,反而带来巨大的后期安置压力。

       尤其令人困惑的是,一些城市一方面希望疏导中心城区的过量人口和功能,另一方面在教育、医疗等社会服务方面出台紧密捆绑居住地标识的政策,造成互相抵消和互相矛盾的效果。在放开二套房甚至多套房的配套政策协同下,这套“组合拳”的最后结果可能是:一方面城市不同城区间教育、医疗等社会资源布局的失衡一仍其旧,另一方面则促使已迁入新城新区居住的高收入者,由于子女入学而重返中心城区购买多套住房。这样,表面上看,郊区楼市和中心城区的二手房市场都保持了稳定甚至繁荣。但这种撇开户籍制度改革而单兵突进的城市化,除了带来一点“去库存”的非意图后果,除了进一步固化郊区的“鬼城”“睡城”“死城”之外,又解决了什么重要的问题呢?

       城市发展的长久潜力在于其自身新陈代谢的能力、职业创造的活力和社会服务的实力。一个充满朝气的城市,当然应该有迂回化的市场分工,新的行业和职业才会不断细分层出不穷。这是建立在一定人口规模基础之上的。没有人气,一切无从谈起。一个城市,无论高楼大厦多么鳞次栉比,马路车道多么宽阔平坦,走了半天找不到一个厕所去方便、找不到一个便利店买瓶水、找不到一家餐馆吃顿饭,这个城市的新陈代谢,就会成为鬼城、睡城。

       在“以人为核心”的城市化进程中,在大型城市的建设和治理方面,我们还有太多的功课要补上,还需要老老实实地当小学生,少一些宏大手笔,多一点脚踏实地。至少在“动手”之前,先设身处地想清一个问题:人家为什么要到你这里来。(作者为上海财经大学副教授 曹东勃)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