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门设立“国学学位”大可不必
2007-10-19

来源:奥一网—红网

    15日,人民大学国学院表示将向有关部门正式提交设立国学学位申请。据称设立两年、已经拥有四届毕业生的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其毕业生学位授予却不得不“挂靠”在文、史、哲等其他学科上的尴尬现象有望得到改变。(据10月16日《北京青年报》报道)

    对于人大国学院此举,我是大不以为然。

    各国皆无“国学”,只中国有“国学”。“国学”本一历史性概念,西风东渐之际相对西学而言,统括传统学术。

    然而纵是如此,政治上激进、学术上保守、有“清学殿军”之称的一代国学宗师章太炎先生著《国故论衡》,犹分设小学(文字声韵之学)、文学、子学(诸子哲学)诸专题。

    上世纪一、二十年代,胡适先生倡导“整理国故”,以科学方法,分门别类……几成近世国学研究一大主流,虽“但开风气不为师”,而由此亦忝“国学大师”之列。

    观乎近世所谓“国学大师”,虽无不底蕴通博;而精专,却多只在一域。譬如冯友兰,以哲学名世;“北钱”钱钟书,以治宋诗著称;“南钱”钱仲联,以治清诗驰誉。

    即便是执著“继绝学,存国故”的一代宗师章太炎门下弟子,亦只是各发扬乃师一端之学:如黄侃精小学、吴承仕专经学、朱希祖攻史学、刘文典擅《庄子》《文选》……“诸体皆工”“百科全书”式人物,已难见矣!今世屈指,不过饶宗颐一二而已。

    人生苦短,术业专攻,亦是契合于社会分工理论,实很正常的。

    人大国学院倡设“国学学位”,其愿或不谓不宏大;然而终究还当以塌实于人才培养为宜。人大孔子研究院张立文教授称“国学的特点之一是‘通’”——倡导通识教育,固属应然;然而如此过于斤斤计较于名位,则大可不必。

    无妨学生有一门之长如文学,则授予文学一门之学位;如有两门之长如文学、史学,则授予文学、史学两门之学位;如有三门之长如文学、史学、哲学,则授予文学、史学、哲学三门之学位……——大可依此而类推之。

    说是“其毕业生学位授予却不得不‘挂靠’在文、史、哲等其他学科上”——“尴尬”!实则上世纪二十年代南北并峙的两大国学研究重镇——有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四大导师领衔的清华国学院和一代古文大家唐文治主持的无锡国学专修学校,曾经培养出大量的国学研究人才——日后名家:如唐兰、王力、吴其昌、蒋天枢、谢国桢、姜亮夫……

    然而,诚如学者谢泳先生所言:“最后去向,……基本上是在中国各大学里的中文和历史系”(《从无锡国专到清华国学研究院》),也算是随时而俱进了。

    ——彼既不谓“尴尬”,而今更何来“尴尬”?!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