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一些唯利是图的人在望子成龙的路上布满了迷阵和陷阱,而陷入泥潭的不仅仅是金钱,还有比金钱更贵重的青春。
每年的高考前后,形形色色的“淘金者”便进入到他们的“大忙季节”。他们把考场外变成了商场,硬关系、铁嘴皮成为他们的资本,一笔“生意”可以给他们带来上万元的利润。当他们在偷偷数钱的时候,孩子的命运早已经被他们抛到了九霄云外。
可悲可叹的是,在这些骗局被频频揭露之后,上当受骗的人却依然执着不悔。真相大白后,大部分家长更关心的只是怎样能使自己减少经济损失,只要损失得到弥补,他们甚至会感谢骗子;而不到万不得已,他们是不会拿起法律武器来维护自身权益的。
目前,又是一届莘莘学子进入到高考冲刺阶段,他们的家长也跟着越发紧张起来,高考方面的任何讯息与动静,都会牵动他们的神经。借此,我们讲述苏倩倩短暂的上大学经历,希望能给即将参加高考的同学及其家长们有所启发。
苏倩倩的父母想用8万元钱给女儿换所理想中的好大学,但女儿不但没有上成大学,反而又花了2万多元再进行复读。
当苏家发现这是一场骗局后,苏家父母一心想要回那笔血汗钱和冤枉钱,但直到今天,这场“退钱马拉松”却还在继续。
希望二本升一本
2005年6月,在经历了12年寒窗苦读后,苏倩倩终于迎来了通往象牙塔的关键时刻。她取得了487分的高考成绩。7月中旬,她在网上录取的网页上查到了自己的名字已经被列入志愿选择的二批次某高校录取名单里。
就在倩倩准备前往的时候,她的父母从朋友那里听到了一个“天上掉馅饼”的好事:一个“能人”有办法将倩倩搞到一本(批次)高院——湖北大学法学专业。条件是,买此“馅饼”费用为8万元。
虽然8万元对倩倩的父母来说不是一个小数字,但想到花8万元可以让宝贝女儿从二本升到一本,所学专业也非常理想,将来一定前程似锦。夫妻俩一合计,决定借钱买此“馅饼”。
面见“能人”得指点
第二天,朋友就将一位姓马的“能人”领到了苏家。
通过朋友和小马自己的介绍,苏家得知,小马有好几个亲朋好友都和有关单位的领导关系很铁,办倩倩的事情易如反掌。小马还表示,他可以一分钱不要,但要办成事,一路上的打点费用不能少。
2005年7月20日,小马以倩倩父亲的名义,亲手替倩倩写了一份《退档申请》,并于当日将该申请递交到自治区招生办。
同一天,苏先生收到小马打给他的一张7万元的收条。
由于苏家当时只凑出了7万元,另外1万元是第二天如数交给小马的,此笔款小马没有打收条。
2005年8月8日,苏家终于拿到了盖有湖北大学红色印章的《录取通知书》,专业为国际贸易专业学习。
原先定的不是法学专业吗?小马对此解释说,要想到法学专业学习,必须先到国际贸易专业报到,然后找机会转到法学专业。
随后,苏先生登陆“网上录取”,在该校的录取名单上清晰地看到了女儿的名字和考号。
报到时曾发现异样
9月,苏家兴高采烈地陪同女儿一起远行来到了武汉,来到了令全家充满希望的湖北大学。
在湖北大学的展板上,他们看到国际贸易专业属于国际文化交流学院。
在湖北大学的一角,他们找到了国际文化交流学院。那里已经有很多来自全国各地的家长带着孩子在报到了。
当有的家长听说苏倩倩的成绩是480多分时,表情很是惊异:“这么好的成绩来这里干什么啊?傻啊!这个学校是从网上录取的三、四批次学生。”他们一头雾水,一打听,才知新生中还有高考成绩100多分的,来这里的路子都和他们大同小异。
没有定数的专升本
11月中旬倩倩在电话中哭着说,学校正催她们签定一个协约,要求学生再参加全国统一考试,在成绩过关的基础上,才有可能专升本。如果不合格就自谋生路。
在要求签定的协约中,《甲方的责任和义务》第五条写道:“对未通过省招办网上录取的学生,学院可以组织学生通过有关升学考试,取得湖北大学或湖北大学知行学院专科学籍;也可以组织学生通过成人高考取得学籍,或通过自学考试取得相应学历。对获得专科学籍并能毕业的学生,如当年国家给学校有专升本计划,可组织自愿的学生参加专升本考试,如被录取,可获得湖北大学普通本科学籍。”
“我们是通过网上录取的啊?而且还是本科呀?为什么要签这样的协约?条文里多次提到“学籍”二字,难道这里的学生是没有学籍的吗?如果像协约里说的那样,我们倩倩来这里有什么意思?”
可是,最让苏家夫妇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女儿通过自己班主任证实,他们学校和他们专业里包括她在内的绝大部分学生,根本就没有学籍。
如坐针毡的苏家夫妇,立即打电话质问小马。小马也一副很惊讶的样子,也主张坚决不能签署这份不平等条约。随后,他又向苏家转告了校方胡主任的意思:先签约,之后一定会补上学籍的。
苏家开始托人到湖北教委打听,结果是:连学籍都没有的学生,转法学院是根本不可能的事。再说,学籍也是一个萝卜一个坑。
无奈只好退学复读
“我明明在网上录取的名单里看到了孩子的名字啊!”湖北方面的知情人苦笑着对满脑子是问号的苏先生说:“那可能是专门给新疆、内蒙等边远地区制作的网页,在当地你们也许能看到,但出了新疆,也许你们就看不到了。”
倩倩也说她在湖北上网查找同一个网站时根本没有她的名字。
是骗局啊!苏先生的心彻底凉了,他们立即决定,女儿必须离开这所看不清底的学校。2005年12月9日,苏倩倩办完退学手续,黯然神伤地离开了寄托了她梦想的湖北大学。其间,也有一部分学生自行离开了学校。
石倩倩满腹牢骚,对父母充满了怨恨,苏家夫妇也为此相互埋怨,那些日子,苏家三口除了拌嘴就是生闷气,家里再没有了欢声笑语。而摆在苏倩倩面前的出路也只有一条——复读。
要求退钱无着落
这难道就是8万元买来的结果吗?苏家的心情从苦闷到悲哀,又从悲哀到愤怒。他们要将那根本没有兑现的“买路钱”收回来。
从12月起,他们就追着小马索要那8万元。然而,给钱容易要钱难,小马把一切责任推给了校方,校方又把一切责任推给了苏家。他们一直咬定:再等一段时间,我们一定会为她办到学籍的。尽管苏家软磨硬泡,但还是一分钱也没有要到。
2006年1月,苏家决定请求律师帮着要回那8万元。2月12日,记者以朋友身份随同律师李岸和苏家夫妇来到小马家。这已经是李律师第四次登门了。
小马态度随和,并且还当着大家的面拨通了校方胡主任的电话。在电话里,小马和胡的对话,基本叙述了事情的原委,也不断重复着对方的话。
最后,胡主任说他正在太原,等回学校和几个人商量后再决定退钱事宜,期限是10天。
惊喜过后是幌子
13天后,也就是2月25日中午,倩倩妈妈在李律师和记者的陪同下敲开了小马家的门。
话题一切入正题,小马的话就给苏家带来了惊喜:“湖北方面已经答应退钱了,你把银行卡号留给我,周一钱一定入账。”
2月27日晚上10时,倩倩妈妈非常沮丧地告诉记者:“账上一分钱也没有进。”小马的解释是:湖北方面的人没有凑齐。
2月28日晚上,李律师和倩倩妈妈只好再次登门小马家。
“看得出,小马对湖北方面非常气恼,他第一次在我们面前用了‘诈骗’一词。小马还表示愿自筹1万多元资金,于近日同我们一起前往湖北讨债。”在从小马家出来回家的路上,倩倩妈妈把这个信息传递给了记者。
没有结果的等待
也许是小马摸透了苏家复杂的心态,所以,他的每一次拖延的理由都能得到苏家容忍。一个星期后,李律师和倩倩妈妈再次登门小马家,得到的答复还是:再等几天,人家马上就把钱凑齐了。
苏家再次把最后期限拖延到了3月11日,如果还没有结果,他们计划通过司法程序来解决。
3月7日,小马主动给倩倩妈妈打电话,表示那边正在积极行动。话间还透露,那胡主任才买了一套200多平方米的房子,正在装修,忙得不亦乐乎。话间还走了嘴,说湖北的胡主任拿了4万元。
3月14日,记者接到倩倩妈妈的短信:“小马说,17号他自己还我4万,月底湖北那个胡主任再还我4万,如果还还不上,你们该怎么办就怎么办吧。”
截至记者发稿时,苏家依然没有真正通过司法程序解决问题,还在指望着那些拿了他们钱财的人能够自觉地把8万元打进他们家的账户。(本文人物均用化名)摘自新疆重点新闻网--天山网(http://www.xjts.cn)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