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及平民教育持续发展
2007-10-07



中国教育网  来源:华西都市报      2007-10-7 16:20:00


 
年年都有新跨越
  我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及平民教育之路受到全国关注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党的十六大以来,在中央及省委、省政府一系列“教育惠民”政策的指引和推动下,四川教育事业再一次实现了新的跨越,我省教育事业正在沿着“走创新之路,建教育强省”的总体思路和奋斗目标,大踏步向前迈进,并继续谱写新的辉煌。“不仅要让孩子读书,还要让孩子读好书。”从2006年以来,温家宝总理三次寄语四川教育,他对平民教育的深切关心,感动着每一个关注、参与教育的人,激励着四川教育事业的发展。

  新跨越·关怀

  两年内总理三次寄语

  一封回信,让成都文翁实验学校同学深受鼓舞;一次座谈,草堂小学校长蓝继红带回来了总理的嘱托;一个批示,让武侯实验中学校长李镇西深受激励。

  “温爷爷给我们回信了!”2006年7月28日,对成都市文翁实验学校的同学来说,是一个特别难忘的日子。当天上午,温家宝总理给该校回信的消息传遍了整个校园。给总理的信就是由周君言和陈杨敏起草,以该校五年级(3)班全体同学的名义发出的。同学们在信中感谢党中央、国务院出台的一系列好政策让他们有了更好的学习条件,还介绍了学校翻天覆地的变化。回忆起收到总理回信时的情形,周君言说“感觉自己是最幸福的中国小学生”。该校副校长严寒说,学校在不断发展,更多的当地失地农民子女以及外来务工农民工子女正在享受和城区学校一样的优质教育资源。

   2006年8月22日上午,温总理邀请全国教育界的5位专家在中南海座谈基础教育,蓝继红是其中唯一的小学校长。蓝继红当着温总理的面,建议应从源头上做好教师准入条件,受到了总理的赞许,温总理说,教育事业的发展进步,离不开一大批高水平人才的进入。当蓝继红提到学校实行教师读书制度时,温总理颔首赞同。蓝继红说,总理的嘱托至今仍激励着她,她要把学校办得越来越贴近学校本质,也就是促进人的发展。

  今年7月31日,温家宝总理就成都市武侯实验中学校长李镇西的来信再次作出重要批示。李镇西后来在作专题报告时,讲述了他如何在教学实践中摸索出“提升教师、关爱学生、影响家长”的乡村平民教育新模式,让失地农民和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同样享受到和城里孩子一样的优质教育的感人事迹。

  新跨越·感动

  他们用青春谱写“支教曲”

  “同在蓝天下,共同进步成长”,让每一个孩子感受到教育的公平,实现教育惠民,这成了省委、省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目标。

  今年秋季新学期开学,甘孜州得荣县终于有了县上第一个高中班。促成这个高中班建立,并在高中教学中占主要力量的是成都来的支教老师。向志彬是成都市对口支援甘孜州教育以来的第一位校长,在支教一年里,她将负责整个县的教师培训。“我将把外面新的教育教学成果和经验带给这里的老师们,同时也会邀请成都一些名校的校长为这里的老师传授教学经验。”

  除向校长外,4名老师都将到这里支援一线高中教育。此前,整个得荣县并没有一所高中,这里的孩子念高中,一般要到数百公里外的康定去。得荣县教育局局长松安告诉记者,这次青羊区派来的4名支教老师将与本地的10位老师一道,在县中学建立两个高中班,这里的孩子再也不用为读高中犯愁了。

  像向校长一样,放弃大城市优越的工作、生活环境,勇于到条件艰苦的环境去开辟自己的事业,实现自己的教育理想的老师还有很多。像刚刚自愿放弃四川大学附属小学优越环境,到一所位于城郊,主要服务于农民工子女就读的龙腾小学的肖冬梅老师就是其中一员。肖老师跟众多老师一道,以满腔的热情投入到教学工作中,用爱心去关爱孩子,用实际行动为城乡教育的均衡化发展贡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

  新跨越·靓点

  校校有特色人人有特长

  成都市的素质教育的发展从侧面反映了全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整体形象。十六大以来,成都的素质教育赢得了社会的良好口碑,已成了全国教育界一张响当当的“名片”。

  成都市的素质教育到底有何靓点?记者昨日采访了成都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

  据介绍,成都市在推进素质教育时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实施素质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通过优化课程设置,精选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改革考试评价制度,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作为学生过程性评价,不断拓展义务教育课改新局面;取消义务教育阶段示范校评比,严禁举办重点班、快慢班,遏制择校热,促进初中生源质量均衡配置。近三年来,成都市财政投入2500多万元为未成年人素质教育实施了12项实事项目,新建了青少年活动中心、科技馆、图书馆等设施,新设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处,新增了中小学运动场地26个。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引导学校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上,用三年左右的时间,把成都市100所学校建成特色校园文化,实现“校校有特色,人人有特长”。

  数字

  从十六大以来,短短5年间,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我省教育事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

  关键词:义务教育

  全省共有167个县(市、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人口覆盖率达98.7%,比2002年提高4.2个百分点;青壮年文盲率一直控制在5%以内;普通高中在校生达到141.98万人,比2002年增长56.45%;在园幼儿达到156.25万人。

  点评:党的十六大以来,按照四川经济社会“追赶型、跨越式”发展战略的要求,坚持“走创新之路,建教育强省”的总体思路和奋斗目标,我省义务教育走在了前列,基本解决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上学难、上学贵的问题。

   关键词:高等教育

  2006年,全省有普通高校76所,成人高校24所。各类高校在校学生123.56万人(不含自考),比2002年增加41.71万人,增长51%。其中,研究生在学人数增长137%;普通本专科在校学生由2002年的41.23万人增加到86.06万人,增长109%。

  点评:大学生在校人数增长109%,上大学由过去的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精英教育”,转变成人人有机会上大学的 “大众教育”。我省高等教育的大发展,必将奏响“走创新之路,建教育强省”的时代强音。

   关键词:职业教育

  全省已建成国家级重点中职学校55所、省级重点中职学校82所,建成国家级示范中职专业7个,省级重点专业26个,专业点64个。

  到2006年,全省高职高专院校总数达到46所。中等职业学校902所,职普招生比4.8:5.2,在校生106.99万人。2007年,中职计划招生50万人,基本实现职普招生比达到1:1。

  点评:我省已初步形成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学历教育与培训并举,并与其他教育相互沟通、协调发展、结构合理、灵活开放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职业教育得到快速发展。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