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生爱打架,女生爱娃娃”,近日,倡导“尊重性别属性进行科学教育”的全国第一家“男女分教”家庭教育俱乐部在南京成立,立即以其独特的服务导向和教育理念吸引了人们的目光。提起男女分教,人们不免想起男女分班、淑女学堂等各种各样的分教形式,那么,“男女分教”家庭教育俱乐部提倡的“男女分教”是不是“分班教学”或“分校教学”?这种“因性别施教”,是否遵循了人性发展的规律?诸如此类的问题困惑着越来越多的家长。
男女分教就是男女分校?
男女分教到底是个什么概念呢?成立首家“男女分教”家庭教育俱乐部的负责人宋辉介绍,“男女分教”是国际流行的新教育理念,针对男女生的特点,采取各有侧重的教育内容,并使用差异化的教学手段,使男女生弱点变强项,强项更擅长。通俗地讲就是针对不同性别的孩子使用不同的教育方法、手段、工具,达到提高儿童教育效率和质量的目的。
宋辉说,科学研究表明,男孩和女孩由于性别不同,在感知觉、言语、思维、操作力、性格、爱好、记忆力、意志力等众多方面存在很大差异,比如女生较敏感,对声音及颜色的感知更优,而男生则在重量和空间识别方面更优;女生长于形象思维、求同思维,而男生长于逻辑思维等等。他们所提倡的“男女分教”理念,并不是社会上所误解的男女分班、男女分校教学,而是以家庭教育的主体--家长为服务对象,以每个小孩为个体,指导家长根据小孩的特性来施教。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最重要,影响程度占到70%。宋辉认为,作为家庭教育的主体,很多家长往往缺乏专业的帮助和指导,只能依靠自我判断教育孩子及选择教育产品。他们曾经尝试推出了一种“男女分教”的幼儿书籍,受到不少年轻父母的关注。这种“男女分教”书籍大多是供3-6岁孩子使用,具有明显的“性别”特征,比如男生书籍是天蓝色的,女生的则是粉红色。书籍还为孩子设计了专门的男女主人公,里面内容也根据不同性别儿童的具体特征,采取了有针对性的特别设计。像女生动手能力较男生强,因此在填图描色时男生就是画足球,女生则画色块较多的蝴蝶;男生的逻辑分辨能力强,所以男生走的迷宫较女生更为复杂;男生答题的奖品是小恐龙贴纸,女生则是小天使等等。“成立‘男女分教’家庭教育俱乐部是为了更好地将这种教育理念推向深远”,宋辉说,“目前,俱乐部成立的短短数天,已经有几十位会员,主要是0至14岁孩子的家长及部分教师,俱乐部根据孩子的年龄分为小学组、幼儿园组和宝宝组,将开展亲子游戏、搭建家长沟通交流平台、举办专家讲座等活动。”
男女分教是科学教育还是限制发展?
“男女分教”理念一经提出,立即成为家长关注的焦点,在得到一些家长认同的同时,也受到不少家长的质疑。南京长江路幼儿园一位小朋友的家长陈女士非常支持成立这样的俱乐部,她认为,对幼儿根据性别进行分教是很有必要的,毕竟学校对男孩女孩的要求和培养内容都是有差别的。男女分教的提出,是对现行教育的突破。但这一理念,也受到很多家长的质疑。南京市民刘先生认为,“男女分教”听起来像是因材施教,似乎是值得提倡的。可是另一方面,“男女分教”会不会影响到孩子的健康成长?比如,大部分女孩喜欢娃娃,喜欢粉色呀紫色呀,但不是所有的女孩都喜欢娃娃,喜欢粉色紫色,有的时候,是我们的社会在认为,男孩应该什么样,女孩应该什么样。对不同的性别对象作出不同的教育,会不会将孩子学习空间限制死了?如果孩子的某个成长阶段中出现了“残缺”,会不会对孩子形成什么阴影?因而,“男女分教”是否能起到它所期望达到的效果,就令人怀疑了,这种教育方式是否科学还得拭目以待。
更有一些家长认为,男女分教其实是对学生性别的不尊重,是不遵循人性发展规律的体现。非智力因素的养成往往与学生生存的环境、原有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等因素有很大的关系,而男女性别之间的差距不存在。所以在性别方面的差异对教学来说不存在需要分教的理由。
差异化教育值得尝试但也应注意“度”
“这种针对不同性别的孩子使用不同教育方法来提高教育质量的做法,相对于现在大一统的教育模式来说是不失为开了一扇窗户”,南京师范大学教科院讲师殷飞认为,针对男孩和女孩的特点,采取各有侧重的教育内容,对男孩子和女孩子的成长是有必要的,让女孩子更像女孩儿,男孩子更像男孩儿,这种方式从出发点上来说是好的,是一种很有益的尝试。
然而,从另一个层面考虑,对于0-14岁的男孩子和女孩子来说,共性的东西占的较多一些,而因性别不同体现出的明显个体喜好等因素的差异则相对较弱,因而,在采取这种教育方式的过程中,一定要充分尊重每个孩子的心理和生理发育规律,在尊重规律的基础上加以适当的引导,不应过分的来限定孩子的一些喜好。而从对儿童的教育这个大的方面来说,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才能更好地对孩子各方面的成长加以正确的引导,什么样的方式更为适合孩子的教育需求,则是一个需要进一步深层次考虑的教育取向问题。
针对男女分教这种教育理念,南京金利波儿童心理咨询中心专家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认为,“男女分教”具有一定的科学性,这种教育理念与我国教育家陶行知、陈鹤琴提出的“因材施教”的观点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但是,由于幼儿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应该对他们每个人不同的生理、心理特点进行个性化的教育。孩子各有其特点,即使同是男孩子,也各有不同;此外,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时刻在发生变化。比如,前一阶段他可能喜欢机器人,下一阶段就会变得喜欢布娃娃也不一定,应该尊重孩子自己的选择。“孩子会按照自己的规律成长,不是我们能够预先设定好的。如果单纯只是因‘性别’施教,可能会限制孩子潜在东西的发挥。”
来源: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