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跪”是一种什么教育?
2007-10-01

“跪”在最近的教育新闻中,很是热闹。先是疯狂英语“鼻祖”李阳在包头接受几千名学生的集体跪拜;接着是云南昆明昙华寺上演了一场古代“中秋节成人礼仪式”,仪式之中,成人的少男少女拜父母、拜正宾、拜国旗;再是海南一中学校长,不但曾经三次跪在讲台上为学生上课,还在全校的早操课上,给学生重重跪下,对学生说“求你们了,不要再玩闹了,好好学习!”

 

对于这不同的“跪拜”,笔者注意到不同的评论,对于李阳先生受跪,舆论一致批评,认为其有违学生独立人格的塑造,不是通过教育让学生站起来,而是让学生跪下去,甚至将跪李阳与跪英语联系起来;对于成人少男少女跪国旗,舆论大多处于中立,对于其将国学、传统、跪拜、国旗等多个元素结合起来进行的策划,持谨慎怀疑态度,说其“搞怪”与“搞笑”,可能画虎不成反类犬;而对于校长的“跪教”行动,不少评论则认为校长虽然行动过激,但却无损师德尊严,甚至说是“伟大一跪”——当然,评论不忘把李阳事件两相对照。

 

不管评论如何,“跪”显然成为了当前教育中十分流行的“行为艺术”。去年,不就有中学要求学生回家给父母磕一个头,以此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吗?

 

“跪教育”能否起到感化教育的效果,最有发言权的是跪下的学生、跪下的老师和受跪的老师、受跪的学生,但往往“跪者”与“受跪者”,因为他们的“跪”或“受跪”,又无法给出一个有独立人格的答案——这正是我们今天的教育,最缺失的内容。

 

在我们今天整个教育中,几乎完全忽视了人格教育,无论在课堂教学还是平时生活中,受教育者没有人格平等与人格尊严的意识养成。他们不知道整个社会的公民,是拥有平等的人格与人格的尊严的。每个具有独立人格的人,他会根据自己的价值判断,在法律与道德允许的范畴内,自主选择自己的行动,并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他们不会屈从于外界的压力,扭曲自己的价值观念,违背自己的意志。

 

从这个意义上讲,几千人的集体跪拜,如果不是群体性疯狂,就应该是个体没有独立人格的表现——某个学生在接受教育之后,一定要找到老师,只有跪下来才能表达自己的敬意,那是这个学生的自主选择——如果教师要求现场学生跪拜,那是在用自己“教师”地位的强势逼迫学生,侮辱学生,有独立人格的学生完全可以对此进行投诉。几千名学生顺从地跪拜,那不是李阳的骄傲,而是整个中国教育人格教育缺失的悲哀。

 

而一个校长的“跪教”,虽然可以视为校长个人的选择,但是,因为他的校长身份,因为他面对上千学生,因此,他向学生进行的教育,更多的不是感化,而是传递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地位的“不平等”信息——学校是在求着学生好好学习、认真读书。能够让学生的心思回到课堂上,不是“跪劝”——从校长三次跪在讲台上讲课,可以看出,其“跪教”对学生的感化效果不大——而是树立教育的吸引力、课堂的吸引人,让学生觉得读书有趣、学习有用,是让学生明白读书是为自己读书,为成为一名合格的公民而读书,而不是为父母、为老师读书。校长跪教,“不是可怜天下教师心”,而是我们的教育偏离了教育的本质。20多年前,我们曾看到希望工程宣传画上那个睁着大眼睛的姑娘说我要读书,而今天,是千名学生被校长跪着劝学。“我要读书”与“求着读书”,究竟哪一个更接近当前的教育现实呢?

 

同样,举办成人仪式,让成人男女跪拜国旗,貌似让他们产生社会责任感,但却与公民教育的本质相去甚远。根据国旗法,也仅仅是要求举行升旗仪式时,在国旗升旗的过程中,参加者应当向国旗致敬。一个成人,参加成人仪式,盲目地跟从着跪拜,本身就意味着他不具备成人的独立意识、自主意识,这不是对成人仪式的讽刺么?而这种跪拜,与树立社会责任有何关系呢?一位老教授曾经对我说,与其让学生们搞那些没有多少意义的仪式,还不如让他们去农村真正做一次调查,或者去街头关心一下乞丐和流浪儿,他们会从现实社会中真正感受到自身的成人责任。

 

“跪教育”的流行,不过是当前教育功利化、形式化的真实体现。由于我们的教育,没有进行真正意义的公民教育、平民教育、生活教育,因此,教育无法促使人格完善,无法产生吸引力,也无法催生公民社会责任感,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中,各种极端的能夺人眼球的“教育形式”,都有可能以各种形式出现,但与真正的教育无关。

转自:新浪 熊丙奇博客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