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不愿进城养老 命令女儿卖房回村
2015-02-13来源:四川在线
       做了一辈子农民,黄阳春最大的心愿,就是孩子们都能跳出农门,成为城里人。

  三个孩子没有让父亲失望。二儿子和三女儿相继考上大学,分别在成都和重庆安家。大女儿经商,也在成都安居。

  但在上个月,在西充老家的黄阳春给大女儿下了死命令:把房子卖了,把生意停了,回西充老家的农村陪他生活。同时,老爷子也给另外两个孩子“上课”:“以后一起回来生活。”

  这道难题再次摆在几个儿女面前:父亲不愿进城养老!

  父亲的苦闷

  离开朋友圈 他对儿子哭诉:要把我逼疯了

  父亲的命令:

  你把房子卖了,回老家陪我生活

  本月初,47岁的黄莉平接到了父亲从西充老家打来的电话。电话里,父亲细细地询问了她目前的房子情况,然后话锋一转:“你把房子处理了,把生意也停了,回老家来陪我生活。”

  黄莉平是家中的大女儿,父亲突然的提议,让她有些意外。三兄妹认为,可能是父亲在老家待得寂寞了,希望能和儿女们一起生活。

  要解决这一问题,三兄妹认为并不困难。大女儿黄莉平在双流经商,有一套刚刚装修完毕的新房;二儿子黄高翔在成都做水电项目,房子面积130平米左右,只住了一家三口;三女儿黄丽君在重庆做医药销售,也有一套空房。三人达成一致:“成都、重庆随便选,想跟哪个(儿女)生活就跟哪个生活。”

  但是,这遭到老爷子的坚决反对,理由是“城里面生活不习惯”。

  黄老爷子的这句“城里生活不习惯”,并非矫情虚言。十五年来,几个儿女试图把父亲接到城里生活,但均以失败告终。

  2000年,黄高翔的女儿出生。父母都从西充来到成都帮忙照顾,这是黄阳春第一次进城生活。起初,黄阳春非常兴奋。除了照顾孙女,他还主动在小区里找了一份看大门的工作。但干了十多天后,老爷子就有点不喜欢了:“24小时就要在门岗上,像关猪儿一样,太不自由了。”

  生怕老爷子不开心,黄高翔赶紧让父亲辞掉这份工:“你每天就买买菜,煮煮饭,有时间就到处走走,其他什么都不用干。”

  为了让两位老人晚上能够安睡,儿媳妇特意买了一张席梦思床垫,但黄阳春经常通宵失眠,跟儿子抱怨“不如老家用干稻谷草铺的床舒服”。吐痰也是个问题。老家农村,到处都是泥土地,随时随地,“啪”一声就解决了。但到了城市,一低头看到光亮的地板,老爷子这口痰也只能憋着,去卫生间解决。

  对于儿子这套130平方米的房子,黄阳春也撇嘴:“地方太窄啦,哪有农村老院子宽敞,上下还要坐电梯,不像家里,跨出门就是路”。出门也是问题。黄阳春觉得,城市里的路像蜘蛛网,太多太复杂。好歹又住了十多天,黄阳春拉着儿子直哭:“你们不要留我了,再留我,就只有把我逼疯了。”

  城里的生活:

  才来两三天,他就坐在床上哭,闹着要回家

  之后,大女儿和三女儿也都分别把父亲接到城里。黄阳春的老伴刘之焕记得,三女儿生小孩时,夫妇俩赶去重庆帮忙。刚住了两天,第三天晚上,黄阳春就坐在床边哭,闹着要回家。“像个娃娃一样,怎么说都没用。”刘之焕无奈,第二天买票把老伴儿送回了老家。

  两个城市,三个儿女,无论去哪家,黄阳春每次最多待上不超过五天,就坚决要走。再往后,儿女们不再提此事,“老爷子岁数大了,就由着他吧,只要他开心。”

  相比之下,从2000年起,老伴刘之焕就迅速地适应了城市的生活。在小区里逛逛,她就认识了不少老年朋友;出门买了几次菜,她就完全搞清楚了小区周围的街道情况。再后来,已经60多岁的刘之焕,不仅学会了坐公交车,还学会了搭地铁。

  乡里的生活:

  种菜赶集,他喜欢那种老朋友聚在一起的感觉

  但黄阳春的态度截然相反,只有回到西充的农村老家,他才会像一只重归山林的羁鸟,觉得“连呼吸都要舒畅些”。

  212国道从义兴镇中间穿过,出了镇口不远,就是黄阳春生活了一辈子的老屋。黄阳春陆续做过生产队的会计、出纳,在当地很受尊重。虽然后来不再担任职务,但黄阳春还是保持着一贯的作息。每天早上5点准时起床,吃过早饭就开始打理菜地。随着年岁渐高,儿女们多次劝他别再种地,但黄阳春不乐意:“他们给我1000元钱,我不高兴。我卖菜就算只赚100元钱,我高兴。”

  如果遇到当地赶集,黄阳春会挑着担子去赶集。到了中午,集市散去,黄阳春和一帮老牌友们就聚在一起打长牌。刘之焕最了解黄阳春。她一直认为,黄阳春之所以不愿意离开乡村,跟纸牌有很大关系。“他绝对不好赌,但是他喜欢那种老朋友聚在一起的感觉,一边打牌一边吹牛”。刘之焕回忆,到了成都之后,黄阳春曾在小区周围找过玩长牌的地方,但没能找到。

  儿女的纠结

  留在乡里,老父亲突然发病怎么办

  来到城里,郁郁寡欢只怕适得其反

  去年11月22日,身在老家的黄阳春突然感到胸闷,紧急送医后医生确诊为心肌梗塞。经过手术急救,老爷子总算平安无事。

  但入院还不到十天,他就坚持要出院。终究没能拗过父亲,12月3日,儿女们只得同意其出院。回家当晚,黄阳春就没能闲住,想把门口的南瓜搬进屋。刚弯下腰,还未痊愈的心脏瞬间再度发作。因为抢救及时,最终都化险为夷。

  如何说服父亲进城,再次摆在三个儿女面前。综合权衡,大女儿在双流的那套新房子,成为第一优选方案。但这一提议遭到了父亲的反对,理由还是“城里不自由不习惯”。

  70岁的父亲,依然坚持让大女儿卖掉房子停掉生意,回到自己身边。他甚至想好了具体实施细节:老大回家后的一切开销,由老二和老三共同承担。对于父亲的要求,老大黄莉平心情有些复杂:儿子今年27岁,毕业于四川大学,工作了3年多,还未成家,这让黄莉平丝毫不敢松懈现在的生意。

  对于儿女们的难处,黄阳春也都知道:“确实他们也有自己的事情。”

  上周,黄高翔回了一次老家。黄高翔察觉到,大病之后的父亲,不仅神色愈发憔悴,精神上也更加萎靡。这让黄高翔的焦灼彻底进入一个死循环:以前,他总是想,只要能把父亲劝进城里就好了。但现在,他开始担心,就算父亲到了城市,如果依然郁郁寡欢,只怕适得其反。但如果让父亲继续留在农村,就算有母亲相陪,万一遇到紧急意外又该怎么办?何况,母亲已经69岁,身体也一直不好。

  这,成了摆在父子之间一道难题。

  不愿意进城养老

  并非个例

  事实上,像黄老这样不愿进城并非个案。太孤独、“像坐牢一样”、语言不通……许多老人并不愿意离开生活了大半辈子的农村“土窝”,来到城市的“金窝”与儿女一起生活。

  赵老太太,67岁

  赵老太太,今年67岁,老家在陕北,儿子在西安工作后,把她从陕北老家接到西安。赵老太太现在是衣食无忧,每天都生活在孙子的世界里。现在孙子长大了,上学了。赵老太太告诉记者,在农村生活数十年的她并没有和小区其他老人培养出“深厚友谊”。“现在我每天的生活就是在家里看电视,很少与人交流,因为我说的是家乡话,就怕他们听不懂也就很少出去跟他们聊天。儿子儿媳每天忙工作,有时候好几天都见不了面,我一个人待在家里很孤独,没事干……”

  陈阿姨,60多岁

  见到陈阿姨,是在省体育中心健身广场;小孙子在自得其乐地玩着沙子,而她在一边静静地看着。陈阿姨是5年多前从沙县农村来福州的,虽然和孙子接触得最多,但因为只会讲几句最简单的普通话,而且带着浓重的口音。除了照看孙子,陈阿姨的任务就是早上到超市买菜。陈阿姨还说,在老家整村人都是自家人,随时串门聊天,日子热闹得不得了;住在城市里的楼房里,“就和坐牢一样”。

  新时代养老

  养“心”更重要

  虽然没有官方全面统计数据,但“进城老人”无疑是个越来越庞大的群体。

  进城养老本是一件好事。但实际情况是,相当多的老人却因种种原因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难以融入新的生活环境,以至于产生心理障碍,生活方式的不习惯、语言沟通障碍等,都给农村老人设置了一道道无形的障碍。

  福州大学社会学郁贝红博士认为,大家都有不同的居住感受和习惯,应该得到尊重。相对来说,农村老人比较难以脱离熟悉的乡亲父老,他们在老家听听鸡鸣狗叫,闻闻泥土的芳香,或许比一天到晚关在小小的水泥笼子里更有幸福感,这部分老年人进城,应当给他们充分的适应时间。总之,不管是哪一类老年群体,不管是住在城市里还是生活在家乡,感觉精神愉快最重要,子女没必要强求。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