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成人化”是谁之过?
2015-01-26来源:现代教育报
       陌生人该不该相信?坏孩子是不是该远离?媒体负面报道如何解读?面对如今复杂多面的社会,很多家长忧心忡忡,既希望孩子单纯、善良,又担心他们被骗、变坏。为此,特邀“现代教育大讲堂”专家、多年来致力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宗春山老师,分享如何为孩子解读社会、如何对待社会——


       儿童成人化,原因何在

       前几天,一篇三年级孩子的作文引发网友热议。女孩在文中写道“公主与前男友有了孩子,王子帮她打胎,最终公主与王子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之前,网上也曾晒过一封一年级男孩的情书:“妞妞,你跟我结婚吧,我让我爸给我们买一套房。”儿童们的这些成人化言行,令人啼笑皆非。如今的社会,小大人频现。很多孩子的心理成熟度超越了实际生理年龄,这绝不是一种简单的现象。

       儿童成人化的根源,涉及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深层次问题。归根结底,在于我们全社会教育的成人化,没有承认儿童的特殊性和特殊需求。

       比如,主流价值观中,比较提倡“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有一种童年要为成年做牺牲的意味,过于强调成人化的知识和技能学习,而忘却了儿童是在游戏中习得的。在一些学校,一个班级多达40个孩子,这也是对儿童的一种忽视,儿童成长需要关注到每一位个体的发展。

       比如,文化体系中对儿童特殊性的忽视。文化产业和文化设施没有专门考虑到儿童的需要。比如,在商场我们从没见过儿童卫生间;比如,博物馆的讲解是给成人听的,没有专门的儿童讲解员,文字解读也未考虑到为儿童而标注拼音;比如,媒介不分级,让孩子看不适合年龄段的影视作品就是缺乏对他们的尊重。

       在西方文化中,成人是崇拜儿童、尊重儿童的,他们认为“儿童是成人之父”。儿童有自己的思维方式、做事方式,成人要接受、理解并尊重它们,这是西方的儿童观。影视剧和读物会为儿童按年龄分级、孩子的差异性会当做他的特性。在中国的文化背景下,从社会到学校再到家庭,“权威”概念贯穿始终。孩子作为“个体”应得到的尊重并没有得以体现。中国家长一方面忽视对儿童的接受和理解,另一方面又把“教”孩子看成是义不容辞的责任。这是中西方教育观念的巨大差异。如今,我们的文化确实在向尊重儿童方面发展,但如果价值体系不改变——忽视儿童的特殊性,就不会有质的飞跃。

       家长要给予自然无痕的教育

       我们不愿儿童在成长中变得过于成人化,就需要从方方面面去尊重儿童的特殊性和独特需要。只是孩子不可能生活在无菌的环境中,对社会上一些负面资讯、负面现象,我们要给予孩子自然的教育,既不摒弃它又不极端化去强调。

       如何不被骗?遇到坏人怎么办?这些家长最关注的问题,该用何种方式说给孩子听呢?

       针对学龄前后儿童,用故事去说理是一个很好的办法。我们可以选择一些相关故事,比如《小红帽》《大灰狼与小白兔》。故事讲完之后,可以用提问引导孩子思考:“如果你在现实中遇到大灰狼,你会怎么办?”但家长切记要就事论事,不要将一件事上升到普世性问题。比如,悲观地总结:“社会上坏人太多。”

       等孩子到小学高年级,父母可以与他们就报纸或电视上的新闻(杀烧抢掠、天灾人祸)进行讨论。可先将报纸内容念给孩子听,静观他的反应。如果孩子对话题感兴趣,再请他一块讨论。

       比如,面对陌生人,我们信任的尺度在哪里?媒体报道过一个案例,14岁女孩连续三次借手机给陌生人,结果均被骗走手机,最后女孩愤愤地说:“我再也不相信陌生人了!”

       有状况发生时,正是教育的契机。我们可多提问引导孩子思考。“你觉得这个案例是普遍的还是极端的?”“你觉得自己有能力帮助别人吗?”“当你不想借手机时,可以明确告知对方:对不起,我还是一个孩子,请你去找成人年帮助。”在交流之中,孩子自然会去思考:案例是否极端?对方是否为骗子,还是他真的需要?这就是自然的、无痕的教育,而不是说教和强化。如果我们郑重其事过分强化,反而会让孩子恐惧、害怕。

       再如,面对马路上或地铁中的乞讨者,与其告知孩子“他们都是骗子”,不如换一种积极思维去引导孩子——“你想怎么做呢?我们并不知道他是谁,也无从考证。如果你想尽爱心,你就去捐钱给他吧。但要记住,这不是出于他的需要,而是出于你的需要,你想要去表达爱意。”

       随着年龄增长,在跟社会的链接中,孩子会不断社会化,会形成自己的判断力。当然,这种经验习得,一定要在孩子能承担后果的前提下进行。在孩子尚无法承担时,家庭要给予更多保护性的教育,让孩子拥有安全感。

       一个孩子是否拥有过硬的素质去应对社会,离不开家庭给予他的安全感。家庭中父母是否善良、父母是否平等尊重地对待孩子、父母的价值取向是否符合社会价值,这些决定了孩子的生命底色。

       孩子对社会的看法,受父母的影响

       但现实生活中,很多家长的所作所为都不如儿童。

       我目睹过这样一幕:地铁上,一位中年妇女乱扔果皮,身边的小孩问:“姑姑,你怎么乱扔东西呢?”“你管那么多干吗?”妇女脸上挂不住,反而将孩子训斥一通。再如,一些家长随地吐痰、哄抢东西、爱占小便宜等等。

       一方面,父母的以身作则非常重要。你对世界的看法、你的价值取向将直接影响到孩子。提醒父母做任何事情时,都别忘了家里有一个孩子,他用一双无邪的眼睛随时追随着你。

       另一方面,家长也要减少不当环境对孩子的影响。不是所有的电视节目都适合孩子看,要和孩子进行讨论。尽量少带孩子参加大人的聚会,成人间的一些谈资并不适合孩子。多给孩子买儿童读物,多带孩子参加公益或环保活动,多让孩子与同龄人交流,这些是最好的社会法则。

       社会对孩子的影响度占30%~40%,家庭的影响占60%~70%。家庭对孩子最大的影响在于,是否给予孩子充足的安全感,包括心理安全和社会安全。一方面,父母要无条件地爱孩子,让孩子觉得不会被抛弃,内心没有恐惧感。另一方面,父母不要陷入简单的“二元”评判,非好即坏。让孩子对社会保有安全感,相信多数人是善良友好的,社会整体是美好向上的。

       ■问答

       宗春山:

       北京市青少年法律与心理咨询服务中心主任,北京市家庭教育研究会副会长。

       读者徐女士:我的孩子上二年级了,他总爱和一些爱打架、调皮捣蛋的男孩玩,我很怕他交友不慎,以后会变坏,该怎么引导?

       宗春山:首先,父母结交的朋友类型和他们对朋友的态度,孩子都会看在眼中,影响到孩子对朋友的选择。

       其次,您还是在用成人眼光看待和评判儿童。儿童交友只遵循一个原则“说得来”。其实,孩子们小小年龄能有多大问题呢?请您把他们都只当做孩子,不要冠以“好坏”去评判。等孩子到了青春期,更不能在他面前否定朋友,可以用引导式提问:“我听说他……你认为是真的吗?你怎么看?”让孩子自己去思考和决定。家长要尊重孩子的选择,相信自己的家庭、自己的价值观对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