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沾益白沙坡示范村,陈家顺在耐心地教空巢老人使用免费配的手机
空巢老人们领到暖和的棉被
“现在党的政策真的太好了,给我们送来了手机免费打,儿女都出远门挣钱打工,但还有人常常到家里在路上嘘寒问暖地,送棉被送东西照顾我们这些老人,你们真的比养个大儿子还好,这样的好日子做梦都想不到啊,我一定和老伴争取多活些年头……”在近日举行的我省曲靖会泽待补镇糯租村委会关爱留守老人座谈会上, 71岁的空巢老人徐小凤奶奶情真意切,质朴的话语逗乐了大家。桌上摆满了瓜子、花生及桔子,腿脚尚还灵便的30多位空巢老人被搀扶着陆续入座,村委会的人员随即给他们奉上了烟茶,难得一聚的老人们十分开心,吃着水果你一言我一句地直夸党的政策好。
糯租村,曲靖探索建立劳务输出和关爱空巢老人、关爱留守儿童三位一体的市级示范村。当地气候寒凉,土地稀少,成为近年来劳务输出的重点地区。此次活动由曲靖市人社局组织,曲靖市人社局副局长、市劳务产业办副主任陈家顺率队,会泽县民政、教育局及爱心企业给老人送来爱心棉被,让示范村52个老人温暖过冬。
探索“五个一”工程
2012年,因为到工厂“卧底”,帮农民工了解劳务待遇,陈家顺荣获“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基层务实干部陈家顺一如既往地淡定,从云南沾益县驻浙江义乌市劳务工作站站长到云南曲靖市招商局副局长,再转任曲靖市人社局副局长、市劳务产业办副主任。除了越来越多的白头发,46岁的陈家顺似乎没有太大变化,还是同样用心用情地服务农民工。
从今年3月份调到曲靖市人社局,陈家顺及所带领劳务产业办成员在积极探索务工经济背后的农村“三留守”问题,尤其是空巢老人及留守儿童上费尽心力,动了不少脑筋。
在曲靖市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今年陈家顺带领的劳产办探索出了一套“五个一”机制,以两个试点进行“试验”,几个月下来成效明显。具体做法就是一部手机、一个信息员、一次体检、一次合家欢、一次送温暖活动、。努力争取爱心企业捐资捐款,创建劳务输出、关爱农村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三位一体示范村,在积极引导青壮年外出务工的同时,给每户空巢老人配置了一部老人手机并存上300元话费,把老人外出子女、最近亲戚、村委会领导、村卫生所医生的电话储存在老人手机上,教会老人熟练使用手机,并按每20至30户空巢老人配设一位农村空巢老人服务联络员,由劳务产业办提供一定补助,签订《农村空巢老人联系服务协议》,职责是不定期电话回访、每月进户看望老人,督促子女孝敬老人,提醒在外忙工作忙挣钱的子女们,多关心留守老人身体,及时支付生活费用等;对于留守儿童,则充分挖掘村级学校潜力,由劳务办提供一定资金,与学校签订《留守儿童照管协议》,指导学校制定《留守儿童照管制度》,学校专门腾出一间空房设置留守儿童“亲情通话室”,保证留守儿童每周能与父母通上一次以上电话,每月能与父母通过视频见上一面;每天安排一名教师专门负责留守儿童学余时间的辅导和引导。学校每学期聘请专业心理师给留守儿童做一次心理疏导。
赶在子女回家过年前,给老人做一次身体检查,让子女及时掌握父母的身体状况;利用返乡过节时间带老人进行治疗。如不能短时间治愈的,子女们也好做相应的安排;每年为老人拍一张“全家福”照片。争取企业支持,利用每年春节老人子女团聚日子,为每户老人拍一张“全家福”,送给老人保存,当老人想念儿女时可以拿出来看看,使老人的情感得到慰藉,同时再拍个单人照,以备不时之需;每年为空巢老人开展一次送温暖活动。
截止今年11月底,曲靖市劳务产业办共争取企业捐资11.7万元,创建了沾益县白沙坡和会泽县糯租两个示范村,涉及空巢老人80户123人,留守儿童266人。目前群众评价很高,社会反响很好,示范效应突出。沾益县121所村完小,29所乡镇中学都设置了留守儿童“亲情通话室”,免费开通留守儿童与父母的电话和视频。会泽县计生局、气象局争取资金,给偏远的山村的老人们送去285部老年人手机;师宗县高良乡也积极行动,开通了留守儿童与子女的视频通话。劳务产业办在几次回访中,都有老人拉着工作人员的手说:“感谢政府,我们子女都没想到的你们想到了,子女没有做到的你们做到了,党的政策好啊!”。每次回访学校,都有留守孩子说,“原来想爹妈了只有哭,现在想他们了,就可以打电话,还能一月见上一次,感觉距离父母不再遥远了……”
发棉被了,78岁的丁四英老人高兴地掏出配发的手机给儿女“汇报”
“陈局长,你好啊!”陈家顺成为糯租村空巢老人的亲人
摸排:一年不往家里打个电话
在前往会泽糯租村的路上,尘土飞扬。沿路罕见壮劳力,留下的老人不少都是佝偻着身子,拄着拐杖,有的还要出去背柴禾。在糯租村,记者看到88岁的老人王文礼拄着拐杖,步履蹒跚,老人牙齿都掉了只剩两颗下牙,干冷的冬季却着衣单薄;还有一位70多岁的老人大冬天连袜子都没穿,脚后跟裸露在外,明显看的出皴裂,看了让人有些心酸。
看见陈家顺来了,一位从村里赶过来的老人紧紧握着陈家顺的手,“你们对我们的情谊真的太多了,走去我家喝水……”。“大爹大妈,叔叔婶婶们,你们有什么困难,对我们还有哪些要求可以大胆地说出来,我们的信息员有没有陪你们聊天,帮你们解决困难……”听到陈局长的一席贴心话,糯租村到场的空巢老人们打开了话匣子。“我们觉得知足了,老伴蒋正林89岁了还能去背柴,现在还给我们发了手机,几次打不来村里的都耐心教我按(手机),实在整不来就按通了让我说,村委会的几个人经常去家里、在路上问身体给好,生活费给够用,我们也支持子女出去打工,盖房子和抚娃娃读书都要钱,唯一就是希望过年回家看看。”今年78岁的村民丁四英老人很高兴地说。老人们夸奖着信息员日常生活中的嘘寒问暖。一次,80岁的村民李正兰突然重感冒,病了起不来床,老伴心急如焚,糯租村党总支书记兼信息员李兴奎通过电话回访获悉情况后,及时电话通知老人远在昆明的儿子,随后将老人送往待补镇卫生院医治,最终老人转危为安。时候,老人的儿子发自内心感激不尽。88岁的老人王文礼、老伴85高龄,育有4个儿子,其中一个儿子有些不孝顺,一年很少回家探望老人,同一家族的信息员王元坤知情后,好一顿“痛骂”,最终"不孝子”改邪归正。采访中,尽管试点工作才进行3个月多,但空巢老人与子女间多了沟通的渠道,不少老人很明理,除非特别有难处,不然都希望子女好好打工,在外保重身体,多挣钱回家。
陈家顺告诉晚报记者,近年来外出打工经济带来的“三留守”,已经成为劳务输出地突出问题。随着“外出打工是快速脱贫最直接最有效”这一思想不断深入人心,农村青壮年越来越多地走出土地,走出家乡,而随之产生的大批农村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不仅成了阻碍农民工安心工作、寻求更高层次发展的最重要因素,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如孝道传承乏力,老无所养,老无所爱,幼无所依等。“通过我们进村入户摸底发现,一个月打一次电话的没得,3个月打一个的寥寥无几,半年打个电话的倒是很普遍,有的一年到头都不会往家里打个电话,这个结果让我们很震惊,最多也就是春节给老人买套衣服,有些老人真的过得很造孽……”
2014年,曲靖市人社局劳务产业办把探索解决农村青壮年特别是资源贫乏村寨青壮年“在家无以养家,外出无以顾家”矛盾,解决农村空巢老人“有话无处说、有情无处诉、有难无人帮、有事无人商量”及留守儿童,特别是留守儿童学余时间“情无所托、习无人教、德无人导”的问题作为最重要的一项工作来抓。
“我们希望下一步在巩固的基础上,再创建2个以上示范村,以示范村创建为载体,实现‘创建经济强村、建设和谐新村的’目标,政府与社会各界共同关注关心劳务输出后的空巢老人系列问题,探寻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机制。”陈家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