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网12月19日报道
外媒称,2014年西非爆发埃博拉疫情。人类的死亡在西非逐渐有了一个代名词——埃博拉。据世卫组织称,本次埃博拉疫情是2月在几内亚爆发的,但早在2013年12月就已检测出这种病毒。
据拉美社12月17日报道,但直到3月12日才由一家法国研究机构公开宣布中非地区存在埃博拉病毒。两天后,世卫组织正式向全世界宣布埃博拉疫情爆发,当时感染人数已经达到86人。
与此同时,几内亚首都科纳克里公布已有59人死于埃博拉病毒。病毒学家称,这次的埃博拉病毒类型为扎伊尔型变种,4月被证实是有史以来最危险的类型。
随后世卫组织也强调了这一结论,并称截至4月7日埃博拉病毒在几内亚造成的死亡人数已经升至137人。
所有死者都死于严重的呕吐、腹泻和高热,以及肾功能和肝功能紊乱。在死前,内出血会导致患者全身出血不止。
2014年头4个月过去后,世卫组织估计西非的埃博拉病毒死亡率可能高达60%。
世卫组织称,塞拉利昂3月初确认第一例埃博拉病毒死亡病例,一个月这个数字就上升到224人,使该国成了埃博拉病毒致死人数第三多的国家。
这个数字已经接近1995年埃博拉病毒在加蓬和科特迪瓦导致的死亡人数的总和—250人。38年前埃博拉病毒在如今的刚果共和国导致280人死亡,当时的死亡率高达90%。这个数字距离280人也不远了。
从今年第二季度开始,埃博拉病毒在利比里亚、塞拉利昂和马里扩散开来。
8月8日世卫组织表示,由于尚未找到治愈埃博拉患者的有效方法,因此埃博拉疫情仍是国际公共卫生紧急事件。
为了抗议埃博拉病毒,世界各国纷纷行动了起来。联合国安理会就埃博拉疫情召开紧急会议并一致通过第2177号决议,呼吁联合国会员国向遭受疫情影响的国家提供紧急援助。
联合国大会集中力量应对埃博拉疫情的威胁,并将其他威胁到世界安全的问题放在了一旁。
欧洲议会也对埃博拉疫情表现出格外的关切。到了9月联合国呼吁世界各国捐款10亿美元用于抵抗埃博拉疫情。
由于病毒威胁极大,且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因此埃博拉病毒很快就会导致患者器官衰竭、身体系统瓦解。
此外,非洲地区居民具有特殊的宗教和文化传统、混居的生活习惯、政府工作效率地下、居民没有良好的饮食习惯等因素也导致埃博拉疫情迅速扩散。
到了9月埃博拉患者的死亡率依然保持着极高的水平,每10名患者中就会有6名被埃博拉病毒夺取生命。
10月下半月世卫组织宣布塞内加尔和尼日利亚的埃博拉疫情结束,给人们带来了希望。达喀尔和阿布贾报告世卫组织,两国在两个病毒潜伏期,即42天内没有新增病例。
11月底世卫组织警告说曾经感染病毒的人在痊愈后3个月内,其体液中还可能含有埃博拉病毒。
12月医生无国界组织开始在埃博拉幸存者的血浆中试验新型药物。这种疫苗将有助于埃博拉感染者痊愈。
美国制造的Brincidofovir和日本的Favipiravir等试验性药物都在西非投入临床试验。
美国马里兰大学研制出的一种疫苗或可从基因上改变埃博拉病毒,目前已经在马里、英国和瑞士投入了试验。
据世卫组织称,今年以来埃博拉疫情在全世界造成6500人死亡,估计有将近两万人感染了埃博拉病毒。
然而,就在2015年即将来临之际,人类依然没有一种能够预防埃博拉病毒的疫苗,也没有一种有效的疗法。不过希望的曙光已经照亮地平线。
世卫组织表示,12月传来一个乐观的消息:马里兰大学研制的疫苗被证实在灵长动物身上100%有效,目前已经投入人体试验。
希望到了2015年埃博拉不再是死亡的名字。
延伸阅读中国自主研发的埃博拉疫苗获批进入临床试验
参考消息网12月19日报道
外媒称,中国自主研发的重组埃博拉疫苗获得临床许可,进入人体试验。
路透社12月18日援引新华社报道称,引述解放军总后勤部的消息称,该疫苗由军事医学科学院生物工程研究所所长陈薇领衔的创新团队研发。
报道称:“这是继美国、加拿大之后世界上第三个进入临床试验的埃博拉疫苗,也是全球首个2014基因突变型埃博拉疫苗。”
该疫苗的联合研制单位是由国家“千人计划”引进人才创办的天津康希诺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2014-12-19 10:21:37)
延伸阅读俄军医在几内亚建野战医院 协助对抗埃博拉疫情
中新网12月18日电据俄媒18日报道,俄罗斯国防部信息新闻中心日前发布消息称,俄罗斯军医人员日前已经抵达几内亚共和国协助当地人民抗击埃博拉疫情。
俄罗斯国防部称,俄罗斯军医人员已经于12月14日到达几内亚,支援当地医护工作者。
按俄联邦总统命令,俄罗斯在科纳克里建立了移动军事医院,并已成为国际抗击埃博拉疫情战线的一部分。据悉,该野战医院可同时容纳200人进行治疗。
俄联邦国防部指出,“俄罗斯专家正在紧急组织治疗、药品供给、医疗分诊和疏散工作,同时也在进行患者治疗地的卫生清洁工作。”
目前埃博拉疫情仍在非洲多国肆虐,世界卫生组织称,截至12月14日,全球受到埃博拉疫情影响的8个国家内,共有18603例埃博拉病例,其中6915人死亡,几内亚、利比里亚和塞拉利昂三国受影响最为严重,在这几个重灾区中,共有18569人感染,6900人死亡。
(2014-12-18 14:54:09)
延伸阅读2014国际大事件之埃博拉疫情:一种病毒引发的危机
中新社北京12月18日电(记者 吴旭)埃博拉疫情是2014年世界公共卫生领域的大事件。一度被认为是“非洲特产”的病毒引发了一场足以影响全球政治、经济、社会、安全等诸多方面的危机。
今年初,新一轮埃博拉疫情出现在几内亚,并在短短数月内席卷了塞拉利昂、利比里亚等国。随后,美国、西班牙、印度于10月、11月相继出现疫情,埃博拉疫情拉响了全球警报。一时间,国际社会一片哗然。
据世界卫生组织本月15日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目前已有近两万人感染埃博拉病毒,因埃博拉病毒丧生的人数已达6800人以上。不论是感染病例数量、死亡人数,还是受影响地区范围,此次疫情都达到了该病毒1976年被发现以来的最大规模。
埃博拉病毒的蔓延造成了一场公共健康危机,同时也引发了经济、社会领域的一系列问题。联合国非洲经济委员会日前发布的一份报告指出,埃博拉严重影响了塞拉利昂、利比里亚和几内亚三个国家的经济,重创旅游业、投资、公共支出和劳动力市场。债务合计价值高达24亿美元。
而随着利比里亚隔离区发生骚乱、塞拉利昂医生连续罢工,疫情引发的社会问题接踵而至。上千名儿童失去单亲或双亲,成为“埃博拉孤儿”;隔离区民众因食品短缺、物价上涨而怨声载道……这些事实表明,如果疫情不能得到及时有效控制,西非地区将面临一场严重的人道主义灾难。
肆虐的病毒让西非多国笼罩在阴霾之下,同时也牵动了全世界的神经。国际社会开始反思无法在短期内有效控制疫情蔓延的原因。美国《时代》周刊综合各方观点指出,缺乏药物和治疗方法,且一些传统宗教、文化风俗固然是其中原因,但国际社会因反应滞后实则难辞其咎。
在疫情爆发初期,国际社会并未予以足够重视,美国、日本等国的医疗队在疫情初期还撤离了疫区,参与救援的多数是非政府组织。直到8月,世卫组织宣布埃博拉疫情为“国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后,全球及区域性国际组织、一些国家才加大了关注及援助力度。“如果你现在问我,我会说,我们当时的反应应该更加强有力一些。”世卫组织总干事陈冯富珍日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事后反思,世卫组织和国际社会对埃博拉疫情的应对不够迅速。
本次疫情中,国际社会的援助主要体现在提供医疗物资和医护人员、资金支持以及疫苗研发等方面。中国是最早参与埃博拉救治工作和提供物资援助的国家之一。今年3月、5月、8月,中国政府三度向疫区捐赠。当9月底、10月初传出疫情发展的新消息后,中国有关方面再度表示追加援助,同时还为疫区国家援建了生物实验室和治疗中心。此外,从中国各地、各大医疗机构累计派出的400多名医务人员参加救治,一些中国专业人士和志愿者,也加入民间组织,投入到非洲疫区一线。
病毒没有国界,随着全球关联性增强,传染病的联防联控不可避免地成为了全球治理的内容之一。而这场国际社会合作抗击疫情的“战役”,在一定程度上将成为考验大国责任与能力的“试金石”。
作者:吴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