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华网—解放日报
9月7日,柳州广西工学院的贫困大学新生通过“绿色通道”办理缓交学费手续。当日,广西工学院2007级新生报到,学校对困难学生专设“绿色通道”办理缓交学费手续,还为特困新生准备了免费卧具。广西工学院自2000年建立“绿色通道”以来,为1000多名贫困生圆了大学梦。(新华社发 李斌 摄)
最近,高校陆续开学,在迎接新生现场,“绿色通道”的字样通常很显眼,有的张贴条幅,有的竖起大块展板。
这是专为贫困学生设置的,即便没带一分钱学费,他们也可在“绿色通道”内的摊位前,先行办理各项入学手续。
在嘈杂的报到现场,“绿色通道”历来是高校领导巡视的重点、媒体记者关注的热点、相机闪光灯汇聚的焦点,想静悄悄很难。
身处其中的一些贫困学生,面对来自各方的“重视”,感激的神情中多少有些不自然。
作为高校帮困助学之举,“绿色通道”已设立好多年,兑现了“不让一名学生因贫辍学”的承诺,广受好评。在此基础上,我们能否提出新要求———让“绿色通道”更静谧。
生而贫穷是不幸,让这份不幸在大庭广众之下“曝光”,对学生会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
帮困,在解决学生经济问题的同时,也须讲究方法和形式,更高境界是润物无声。
这样的范例正在涌现:如上海交大在学生校园就餐卡中设定“消费情况预警线”,学生每天在食堂消费低于一定数额,就会被学校关注,相关信息传递给学院和辅导员,待进一步了解情况后给予困难学生相应资助。这一切,都是“悄悄”进行。
“绿色通道”从无到有,是一大进步;如今,能否从“有形”变为“无形”?
高校不一定要在新生报到现场专门设立“绿色通道”。贫困学生可以向学校有关部门出示相关证明,填写申请表,到所在学院报到注册。
当“绿色通道”变为无形,其发挥的作用也许更大———让贫困学生更多感受自尊、温暖,“绿色通道”播下感恩的种子,引领他们走向新的人生。(徐 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