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性教育读本不是洪水猛兽
2007-09-17

来源:天山网

    深圳首部中小学生性教育读本在出版之后,曾遭遇到小学生家长的投诉。在适合9~12岁的小学读本中,已经开始有用简单的语言讲述避孕、节孕知识。而12~15岁的初中读本中开始涉及到月经、手淫等性发育问题。(9月15日《广州日报》)

    当孩子两三岁后就会问一些家长认为“涉性”的敏感话题。比如,“妈妈,我是从哪里来的呀?”家长们老是谈“性”色变,给孩子不科学客观的解释,“爸爸在妈妈的肚子里放进了一颗种子,种子发芽后,你就出生了。”

    但孩子是天真的,有追求真理的愿望,“可是,我观察过妈妈的肚子,里面只有米饭,没有种子呀!”我们理解父母的苦衷,类似的话题往往困扰着家长们。

    对此,性教育专家认为与孩子谈“性”要科学客观,大可不必谈“性”色变,并建议孩子上幼儿园就要进行防性骚扰教育。

    在该问题上,一边是家长们受到困扰,羞于“性”而不敢正视;另一边却是需要正确的对待。这样的矛盾不利于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也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既然如此,学校的性教育就不可或缺,深圳的做法无疑具有积极的现实作用,但却遭到家长们的投诉。

    投诉的原因也不复杂,仅是针对性教育读本涉及了一些“敏感”的问题和读本页末附上的几张患了性病的生殖器彩色插图而已。

    可是,现实中一些中小学生会碰到类似的问题,比如小学生遭遇性骚扰,初高中生有了“妇科杂症”,如果读本能够帮助学生们注意自我保护,可以防止性骚扰和性侵害,以及从图片上认识到“妇科杂症”,有此症状的话及时与家长沟通和治疗,何尝不是好事呢?

    不可否认,这样的读本或多或少会有一定的负面影响,但其利是大于弊的。

    受到冷遇,跟中小学性教育开展进入瓶颈期都是相关联,并非都是读本惹的祸。在这方面我们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他们尤其重视性教育面。

    欧美国家,19世纪末对少女早孕、堕胎、性病等现象的泛滥,对此,他们在儿童青少年时期就开始进行性教育,进入20世纪,西方性教育迅速发展。

    可在我们国家,这才刚刚开始,受到冷遇再所难免。不过需要说明的是,中小学性教育读本不是洪水猛兽,家长们不必过于担心。

    如果有意见的话,可以通过正常途径提出合理性的意见建议,供有关人士决策。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