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北青网—北京青年报
政府牵头规范校车运营公益化
市政府特邀建议人、西城区华新幼儿园副园长关毅建议———
(本报记者 报道)本月初,经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的《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在全国开始强制实施,其中增加了有关校车的内容和修订条款,不符合新标准的校车将不允许上路。
市政府特邀建议人、西城区华新幼儿园副园长关毅就此进行调研后向市政府人民建议征集办公室建议,政府相关部门应该牵头规范校车的营运秩序,视城区和郊区不同的状况做不同的规定,在校车运营方面体现其社会公益性。
■校车运营城乡差异
“其实校车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就出现了。”提及这个问题,建议人关毅对于幼年时代乘坐的校车还记忆犹新,她说,那时候的校车基本上是由公交部门提供的三轮“蹦蹦”,收费也不高,由于当时学生都是就近上学,因此这种“三轮校车”的运营并没有什么问题。
在30多年后的今天,三轮“蹦蹦”依然会出现在一些学校的门口,记者在马甸桥附近的一小学门口看见,“蹦蹦”仍然有它的市场需求。
关毅在对城区和顺义区的一些幼儿园进行调研后发现,在校车新标准出台的背景下,受影响最大的便是处于郊区和农村的学校。
“本来农村孩子上学居住距离就比较远,学校的经济实力也不行,能够勉强养得起车就不容易了。”关毅说,有些学校不得不将原有的车换了,但是距离新标准的要求还有距离。在城区内的孩子乘车环境虽好一些,但同样也是问题多多。
■择校导致校车地位尴尬
“像我们学校的孩子基本上都是住在附近的,因此也就不存在什么校车的问题。”关毅介绍说,按照“就近入学”的原则来看,校车的需求量不会有现在这么大。
而现实的情况是,不少学校学生住得非常分散,即使配备校车,线路的划分也是非常困难,仅靠学校一己之力很难实现照顾到每个有需求的孩子。
关毅在调查过程中也碰到了让她觉得不妥的事情,“孩子刚刚睡完午觉,老师就得赶紧准备让孩子上车了,因为不能赶晚高峰。”关毅说,如果不这样做,经常是下午5点多校车出发,而直到晚上七八点钟还有孩子没有到家。“这样是对孩子的发育成长不利的。”据她介绍,孩子正常的吃饭间隔时间应该在3个半小时,这样导致的结果是,孩子中午吃完饭后六七个小时都不能正常进餐。
■校车应纳入校长负责制
针对校车的问题,不少人都提出了不同的建议和看法,建议人关毅认为,关键问题应该是把一些规定和标准落到实处,更多的是要考虑具体的实际情况。“城乡的具体情况的不同,校车的具体管理措施也应该不同。”关毅说,问题不仅仅是在于车辆硬件的标准,而更在于对于运营制度和人员的管理。
“就学校而言,应该实行校长负责制。”她建议相关部门能够出面整合校车资源,使北京市的校车管理成为体系,具体可以由各个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度,避免各种黑车、包车等有安全隐患的车辆继续运营。
在目前校车仍然有大量需求的情况下,政府部门应该将校车建设作为一项教育投入,体现校车的社会公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