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京报
又是一个新学期,又是一批新面孔,这些都一如往常。但不同于往常的,则是一个关于新生入学先开发人脉的新话题。某新生及其家人提前到京的主题只有一个:见人;并最后商定一定要拜访5个关键人物。(9月5日《中国青年报》)
这让我想起了过去中国的考场和官场:进京赶考者或地方官经常要拿着某知名人士的帖子,前往拜见京城的另一重要人物,并以门生相称,如此来拉拢关系和开发人脉,以求日后能在京城或地方的官场有所斩获。
如此看来,开发人脉之传统由来已久,只是没想到今天它竟然延伸到本应是纯粹为了学术和学习的大学校园。
究其原委,盖因大学校园之生活已不再纯粹。如果说过去的考生是在考试前行走关系以求得个好成绩,那么今天已经进了“保险箱”的大学生为什么还要这样呢?
还是让我们来看一看大学生们所面临的严峻形势吧。
近年来高等教育的大发展。使得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成倍增长,这本来是件好事;但就业岗位却远不能满足就业需求,再加上不同职业之间、城乡之间、东西之间、京城与地方之间,在工作条件、待遇等方面相差甚大,而目前显然还缺乏适当的激励措施来平衡这种差距,最终导致想留京、留城市、留东部和去南方以及想考研、保研的人,远多于愿意去西部、地方和农村的人。而要争取到这些好机会,就必须展开“惨烈”的竞争:今天,这种竞争之“惨烈”已经远超过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
而在这种竞争中,学习成绩所占的比重已经有所下降,学校也包括社会开始将目光转向学生的“综合素质”,如沟通交际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实际工作能力,甚至是个人的亲和力、情商———也难怪今天有些大学想要开高尔夫课。
这样,如何与掌握资源的人进行沟通协调就成了和学习成绩同等重要(如果不是更为重要的话)的事;如此,人脉怎能不重要?
在这个意义上,大学生对人脉的开发也是迫不得已,是社会形势发展的结果。对此进行否定性评价已是共识,但我们为什么不反思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时这怎么就不是一个问题呢?
因此,片面地批评学生对他们来说是不公平的,毕竟他们也是有着现实需求的普通人。但令人担忧的是,今天大学生的这种现实性,尽管并非不利于个人与社会的融通,从长远的角度看对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却肯定是弊大于利。
不必详述,一斑即窥得全豹:为了开拓和维护人脉,学生必定需要抽出一定的时间来料理这些事务,迎来送往,每天还能有多少时间用来看书学习?
更不用说现今校园内外有着太多的诱惑,生活成本的提高也带来更大的经济压力,能安坐读书者又能有几人?说大学校园从老师到学生,不少人为浮躁之风所笼罩,我想不会有多少人反对。
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这一现象并研究解决的对策。很显然,开发人脉是获得利益的捷径。
为此,建立和完善学生培养、考核、评价的机制,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和体制,断绝通过人脉等体制外因素来获得机会的可能性,使学生意识到真才实学才是获得好工作的惟一前提,这样才可能还校园一片宁静。(作者系华中科技大学法学院教授)
相关阅读
2007年9月2日,北京大学2007级新生报到。(郭 新 摄)
想在团委做个小干部 家长先来铺好路
在北京某中央媒体工作的郭女士几天前接到一个长途电话,一个多年未联系的远房亲戚突然冒了出来。一番寒暄后切入主题:儿子考上北京的大学了,自己家里也没啥背景,想问北京的亲戚有没有认识他们学校老师的,最好是校团委的老师,开学了可以让孩子在那儿做个小干部。
郭女士哭笑不得。她一直都戏谑自己是老家人的“驻京办事处”,亲戚的孩子考上北京的大学了,父母都会在新生报到前跟她打个招呼,在学习生活中照顾一下。
网上“认”学长新生人脉广
不光家长“铺路”,不少有“远见卓识”的新生自己也寻找各种途径为自己“打点”。
高考结束之后,各高校的招生论坛就成了准大学生们的天下。
提问“切中要害”交友“因势利导”
小舒被几个新生不同时间段的提问“吓着”了。
“英语分级考试有哪些题型呀”、“游泳课是必修吗”、“选课时需要上网抢吗”……7月,小舒“尚且能够接受”这些看来比较正常的问题。
“大学英语课是不是××老师给分比较高啊”、“团委和学生会哪个比较有前途”、“评奖学金是不是不只看成绩,还要在学生会混得很好”……小舒戏谑后来的提问全部“切中要害”,俨然比老生还“老”。
比较自己当年问的那些“水果店在哪儿”、“平时都是在图书馆上自习吗”,小舒觉得现在的新生实在“不可小觑”,问题“高级”很多。
直接交谈更是让他“汗颜”。一名还没正式报到的新生,把学院的主要领导、团委书记、班主任都摸得清清楚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