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天山网
日前,成都市树德实验中学(西区)开始在初一年级英语、体育两门课程中试点“学生选老师”:先由老师给新学生试上一堂课,学生听课之后,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投票,由此决定哪些老师担任该班任课教师或班主任。学校将根据学生的投票,现场确定教师的工作安排。老师们试讲课的内容,可以是“广告式”的自我推销,也可以只讲授一堂课,还可以组织班会、学生活动等。(9月7日中国教育报》)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在任课教师的安排上,都是由学校决定,学生对此早已习以为常。如今这种按部就班的教学方式得以改变,学生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老师授课,这不仅是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意识的表现,而且在很大程度是对当前教育模式的革新,无疑具有特殊的现实意义,肯定值得各地借鉴和推广。但从长远来看,这还远远不够。
教育从来不是单向性的,而是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双向“互动”,如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一样,尊重教师与尊重学生都不可或缺。
近年来,我们对教师的尊重已经上升到一定的高度,无论是在工资待遇还是社会地位上都大有改观和提高,但教育对学生的尊重并没有与此同步。
学校安排老师上什么课老师只能上什么课,学校安排哪个老师上哪个班的课学生没有发言权,学生只是按部就班的适应而已。
这样的教育方式,是不注重学生实际需要和遵守教育规律的表现,需要“改革”。这里所说的“改革”就是指创新教育。
真正的创新教育并非理想主义者的“空想”,而是一个注重学生个性化培养和充分尊重学生自主权的教育。
学生选自己喜欢的老师,是创新教育的一种方式。
一方面充分体现了学校对学生的尊重,赋予了学生更大的自主学习和个性发展空间,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意识。
另一方面老师落选就意味着没有学生可教,在此压力下,每个老师都会在课程质量上下更多的功夫,从而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
尽管如此,这只是创新教育迈出的第一步,离真正的创新教育还相差甚远。
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创新,教育事业的发展同样离不开创新,而且两者相辅相成。从这个层面上看,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创新,人才创新的动力来源于教育,如果我们的教育模式一成不变,一直遵守多年形成的“教育规律”,人才的创新从何而来?社会又如何发展?所以说我们还得在教育上下功夫。
教育属于公益事业,教育管理则是一种服务,一种帮助学生成功发展的公共产品。
为此,我们就要想方设法推进教学改革,向尊重学生的兴趣和个性,重视课程的实际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对课程和教师选择的自由度的方向发展,保持尊重教师与尊重学生同步。
两者同步了,不只是尊重学生自主权的表现,更重要的是我们意识到了“教育的目的和人生的目的是一致的”,教育就可以在造就和挖掘人的独立价值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最后促进每个生命的大发展。
我想,到了学生除了能选老师外,还可以选科目时,我们已经同步了,教育也已经是真正的创新教育了,难道还怕培养不出人创造性的人才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