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发现首例输入性非洲锥虫病
2014-10-17来源:现代快报
   快报讯(记者 陆媛) 记者10月15日从江苏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获悉,江苏省日前报告了我国首例输入性非洲锥虫病病例。

  9月11日,江苏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接到镇江检验检疫局保健中心电话报告,镇江市有一名外派加蓬的回国劳务人员患了非洲锥虫病。患者王某,男,泰州人,45岁。自2010年7月8日至2014年7月15日,王某由公司4次外派到非洲加蓬,在运输船上当水手,经常出入于热带丛林和河谷地带,有蚊、蝇的叮咬史。2012年10月,王某在加蓬有发热、全身皮肤瘙痒,在当地治疗。2014年7月回国后,王某第二天到泰州一医院检查,腋下、颈部和腹股沟淋巴结肿大,同时患者出现嗜睡、性格改变等精神症状。因诊断不明,未予治疗。8月转到上海长海医院,住血液内科,淋巴结活检病理显示淋巴滤泡反应增生;9月9日,外周血涂片检查发现锥鞭毛体,诊断为非洲锥虫病。9月15日入住江苏省人民医院感染内科接受治疗。

  江苏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接到电话报告后,立即向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电话报告,寻求技术支持和治疗药物,同时向国家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疾病预防控制局血地寄处电话汇报。并请求世界卫生组织支援治疗药物依氟鸟氨酸。江苏省人民医院在获得治疗药物,办理相关手续后,已于9月21日开始进行治疗,目前未见任何毒副反应,患者病情已稳定。

  下一步,省卫生计生委将组织对患者所在单位从加蓬回国的人员进行调查询问,以防出现类似病例。同时,进一步加强对此类我国少见、罕见、输入性寄生虫病的诊断、治疗等技术储备,提升输入性寄生虫病的防控和处置能力。

  名词解释

  非洲锥虫病又称非洲睡眠病或嗜睡性脑炎,是一种由布氏锥虫经舌蝇叮咬而传播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在非洲撒哈拉南部肆虐。患者初期出现发热、皮疹、水肿和淋巴结肿大等症状。锥虫病晚期时可能会出现其他神经系统症状,昏睡的情况会逐渐增加,最终导致昏迷并造成死亡,嗜睡性脑炎亦因此而得名。一般通过适当的药物和治疗,患者可以痊愈。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