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马桶成为新的应试教育?
2007-08-24

来源:滕讯网-江门日报

新的应试教育?修马桶成浙江高中会考内容

    据《钱江晚报》报道,修马桶、换灯泡将成为浙江高中生必修课的内容。从今年9月开始,浙江高二学生都要学习这门叫作“通用技术”的新课程。这门课每周一次,并纳入省会考科目,不得免考。

   “通用技术”课程要教会学生基本的生活道理、生存技巧,培养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创新精神。该省教育厅教研室主任刘宝剑说,教育不是为了培养书呆子,而是为了让人幸福,让人能享受现代科技的成果,可现在许多学生除了读书,一些很简单的生活道理都不懂、不会,生活技能很差。

    高中会考要“修马桶”,有人认为是对“唯有读书高”的有力驳斥;有人认为其出发点好,但根本无此必要……您有何看法?

    一次有益的尝试

    从今年9月份开始,修马桶、换灯炮,将作为“通用技术”课的内容,被纳入浙江高中生的必修和会考课目,这个消息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

    其实,这项政策也没有什么太过标新立异的地方,学校的目的无非是提高孩子的生活技能,这也正是我们今天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

    我想,这件事之所以在社会引起较大反响,成为人们交锋的话题,无非是“修马桶”这个字眼挺“扎眼”,如果这门课里没有“修马桶”这个内容,恐怕就不会起什么“波澜”。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实际上是人们内心的某种观念在作怪。那是什么观念呢?是对社会普通服务职业的歧视,体现的是对底层普通劳动者的漠视和冷酷。

    马桶,在许多人的意识中,总是摆不上台面的东西;修马桶,自然就是一件不太体面的事情,于是,由此衍生了今天司空见惯的一系列现象,比如,清洁工总是被人无故“修理”一番,酒店的服务员总是被客人呵来搡去,等等。

    其实,不少人都承认,现在经济条件好了,多数孩子又都是独苗,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无论如何也赶不上从五六十年代走过来的那一代人。

    他们也想让孩子提高自理能力,想让孩子从繁重的学业和各种各样的兴趣班中摆脱出来,做一些与实际生活相关的事务,然而,真若让孩子们俯下身来,干一些普通的活儿,他们内心却实在不情愿——譬如,修马桶、修铁门,觉得那实在是一件不太体面、不太光彩的事情。

    浙江的这一次教育实践,我想是一次极有益的尝试。

    我们的教育,不应该只让孩子懂得书本上的知识,掌握一些空洞的理论,还应该让孩子们懂得俯下身,去做一些生活中普通、甚至是低微的事情;懂得劳动是人最基本的技能,任何的劳动都是有价值、不可贬低的,任何从事普通劳动的人都是应该受到尊重与爱护的。

    我想,从这一次教育尝试中,孩子们将不仅获得一些生活技能,更重要的是,他们的观念将得到一次更新,内心将受到一次洗礼,人生将获得一个深刻的启示。 (闲 云)

    必修,也必考

    从今年9月开始,浙江高二学生都要学习一门叫作“通用技术”的新课程,修马桶、换灯泡都将成为这门必修课的内容,这门课每周一次,而且,将纳入省会考科目,不得免考。

    对此,笔者周围的不少同事都持这样的观点:浙江教育部门的做法好,孩子们学习“通用技术”好,但是,就没必要把这门课列入省会考科目了,好像太过“隆重”了。 

    笔者认为,既然我们认定学习“通用技术”是对孩子们有益的事情,就应该尽全力去把它做到尽善尽美——包括“必修”,包括“每周一次”,也包括“列入省会考科目”。我相信,只有采取这一系列的措施,教育部门的良好初衷才能变成现实的成果。

    笔者说这个话的原因很简单:我们国家多年来的升学考试形式和内容,已经让广大父母的“唯有读书高”的思想越来越严重了,许多家长,为了让孩子把更多的时间都放在课本上,考试时考出好成绩,宁愿自己的孩子变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人,而“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已经成为这一代孩子的共同特征。

    可以说,浙江教育部门出台的上述规定,是改变这一共同特征的一副“良药”,但是,要实现“药到病除”的目的,必须有考试这个环节,否则,就有可能流于形式,甚至还可能出现家长帮孩子“蒙混过关”的情形。

    历史证明,在我们国家,有许多事情都是“一考就灵”的——对孩子,对家长,都如此。

    真希望我省或我市教育部门也出台类似的政策,并切实贯彻落实好,让广大学子受益。 (霞光)

    没必要列入会考科目

   孩子在家里不做饭,不扫地拖地,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这在很多家庭是司空见惯的事情,更遑论做修马桶、修水龙头、修灯泡、缝补衣服这些在孩子眼里的“粗重”家务了。

    究其原因,责任主要在家长身上。现在的很多孩子都是独生子女,一生出来就被父母、长辈呵护着,此外,很多家庭的夫妻双方平时忙于工作,家务事都有钟点工或者保姆来做,他们自己本身就很少做家务。

    因而,有很多家长可能想都没想过让自己的孩子要学会这些生活技能,他们平时注重的是孩子智力的开发,参加各种兴趣班:画画、围棋、跳舞、打球;让孩子掌握种种科学技术:上网、科技小发明,或者学会理财,但忽略了生活技能的培养。

    久而久之,有很多城市的孩子甚至形成一种思想:读书成绩好,长大能赚大钱才有真本事,而修马桶、修水龙头,则是没文化的表现,是低下的工作,是没能力的人才去做的。

    现在好了,浙江将修马桶、换灯泡列入高二学生的必修课。可以相信,通过一系列的学习,学生掌握生活技能的本领将增强,但是,是不是非要列入必修课而且不得免考?这是一个值得商榷的问题。

    众所周知,现在的学生、老师已经被高考的指挥棒指挥得团团转,无论在学校还是回到家里,孩子整天都沉浸在题海里面,数不清的习题早已将孩子弄得晕头转向,甚至不少高年级的体育课也是形同虚设,而小学生晚上10点钟还在做作业的现象也屡见不鲜……

    在应试教育体制下的学生,过早地失去了童真,属于自己的时间越来越少,现在又要将修马桶、换灯泡列成必修课,而且还要参加会考,这就势必在学习时间方面要与其他课目“争一杯羹”,这样一来,学生其他课的考试成绩多少会受影响。

    教孩子掌握生活技能,这本来就是家长应该负起的责任,如今这责任让学校来承担,未免本末倒置了。学校可以开设修马桶、换灯泡之类的课程,但把它作为选修课,作为孩子繁重的学习之外的补充和调节,这就足够了,没必要列入会考科目。 (樱 子)

    新的应试教育?

    将修马桶、做凳子、换灯泡等实用性较强的“通用技术”作为高中毕业会考的必考课程,这是高中教育改革的一大尝试。

    从理论上讲,是一种创新,值得肯定,但在具体操作中,可能会存在一定的阻力,一是因为人们的思维定势在作怪,反对和抵触的情况难以避免;二是老师和学生也都需要一个适应过程。

    但无论怎样讲,这种改革性的尝试,其出发点是对的,是想把我们的莘莘学子培养成为既有文化知识、又掌握生活技能的新时代人才,而不是培养只懂得读死书而不懂得怎样生活的书呆子。

    我们常说,学海无涯,显然,知识是永远也学不完的,书本知识如此,生活知识亦然。在日常生活中,除了修马桶、做凳子、换灯泡等之外,其实还有其它许多技能也很需要我们好好掌握,如煮菜做饭、浆洗衣物、抢修电路、维修电器、抢救火灾、家庭护理、事故的防范与急救,等等,似乎样样都很重要,不分彼此。

    如果不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必要的时候就往往会束手无策,处处被动,只得依赖他人帮助,但考试的内容毕竟有限,不可能样样都考,因为时间不允许,精力也不允许。

    除了考试,还有没有别的办法?

    改革者的初衷本来是想引导学生走出应试教育的圈子,迈向素质教育的广阔天地,但如果圈定几门“通用技术”大考特考,无形中又形成了新的“考试指挥棒”,指引考生们一门心思向着锁定的目标奋斗,而荒疏了非必考的生活技能。

一言以蔽之,在一定程度上,这似乎是由旧的应试教育走向另一种新的应试教育。 (周小权)

    别再给孩子压担子

    从今年9月开始,修马桶、换灯泡等将成为浙江高中生的必修课之一,并美其名曰“通用技术”,且作为省会考科目,不得免考。

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生存技能、创新精神这个角度来说,让学生掌握一定的“通用技术”,笔者认为很有意义,这是对“高分低能”的“宣战”。

但是,笔者认为,将这些“通用技术”作为省会考科目,就没有必要了,甚至觉得,这是以素质教育的名义给孩子压担子。

    现在全国都推行素质教育,但谁都不能否认,我们的孩子仍未能摆脱应试教育的“紧箍咒”。

本来,中国学生的学业压力就很大,尤其是上了高中,学生们纷纷背着老师、家长那些沉甸甸的期待,奋力向“理想大学”这样一个目标冲刺,腰都累弯了,现在会考还要加考这样一门“通用技术”,你说,学生们能对这门课“感冒”吗?能将它作为完善自身的课程对待吗?相信,更多的是将它作为额外的负担,学习也是为了应付考试。

相反,如果在“第二课堂”中让孩子们在轻松的环境中学学修马桶、换灯泡,又或者烹饪什么的,而没有考试负担,让孩子们既学习了技能、开阔了思维,又得到乐趣,甚至缓解学习压力,这才是设置这门课程的初衷吧!

从会考的意义来说,“通用技术”也不应该列为会考课程。

会考,本来是为了考查学生的学业水平,检验他们作为一个高中毕业生所应该具备的知识,而诸如修马桶、换灯泡等,只是高中学生作为一个正常的社会人所应具备的动手能力。

如果一个高中生修马桶不及格,能否就说他不是一个合格高中生,而让他无法顺利毕业?

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生活技能有必要,但是,这种必要并不能成为修马桶也要会考的理由吧! (爱 迪)

父母的教育不可缺少

让高中生学会修马桶、换灯泡,我觉得很好,要是更早在家里学会这些东西,应该更有用。我甚至觉得修这些东西似乎还不够,凳子、桌子、电冰箱、电视机等,如果样样都会修,那该多好啊。

一些高中生不会做诸如修马桶之类的家务,这些弊端都是教育体制造成的,这个话题早已经说破了嘴皮,可到今天改进了多少?浙江的高中生把修马桶当作课程来上,只是针对现状,走出了改善的第一步。

要解决目前学生动手能力低下问题,不仅教育模式要改变,父母的教育也不可缺少,毕竟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的老师,孩子没学到多少技能,父母有责任。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出生的孩子大多叫“小皇帝”,发展到今天,叫“太上皇”一点也不为过,父母越来越宠爱孩子,什么活都不让孩子做,害怕累了孩子,而孩子如果在学校出了一点差错,学习成绩上不去,父母就和学校有拼命的架势。

学校实在“惹不起”家长,只好也把孩子当“太上皇”养起来,除了文化科,其他就忽略了。在这样的形势下,好多孩子就成了书呆子,而且脾气很大,各种生活技能都不会。

要让孩子将来能生存得更好,就要让他们去面对生活。父母如果能做到这点,学校就不会因为修马桶之类的事情而和学生过不去。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