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壤之别的性教育让学生消受不起
2007-08-23

 来源:文新传媒—东方早报

  这是一个矛盾不断的年代,仅仅从昨日两则有关中学生性教育的新闻上来看,广东和广西的中学生们就享受着天壤之别的“待遇”。 

  据《广州日报》8月22日报道,继去年成功走进大学城之后,性文化节活动今年将首度进入中学校园,届时广东省性学会专家将走进广州市第四中学做主题演讲,并以参与式访谈及台上台下答辩方式与中学生进行交流。 

  可同日《南国早报》却报道,7月初,广西宜州市一中出台《男女同学交往若干规定》,“男女同学(包括学生干部)商讨学习、工作、生活中的问题须在教室、走廊等灯光明亮的地方。当教室、走廊等交谈地方无其他人在场时,不能进行一对一交谈……” 

  应该说,两条新闻代表了两个地区在中学生性教育上的极端,尽管他们的本意似乎都是在为中学生们好。

    广东省性学会副会长朱嘉铭教授认为,青少年性生理、心理成熟较过去提前了1至2年,对中学生开展性教育势在必行,届时“会带一些中学生需要的性科学知识进学校”。

    而宜州市一中分管校园安全的副校长贺艳萍认为,学校的规定是为了阻止男女学生交往过频过密,提醒学生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习上。

    真可谓“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可在这些大人们“打架”的性教育观念下,有没有人真的考虑孩子们的真实感受呢? 

  学校预防学生早恋并非不可以,可也要通过恰当的方法。学校面积大对学生管理有难度,中学生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可能发生冲动,这些现象都不可否认。

    可是,“单独相处”就被疑为早恋,确实让人瞠目结舌。中学生的生活大部分都在公共场合,哪会有那么多的门道,如果教室里只留下一男一女自习,是不是也要避嫌? 

  若将广西这所学校对学生的性教育比作苦涩的“枳”的话,那么“性文化节”进驻中学校园就有点像甜得发酸的“橘”了。

    尽管主办方称“并不会在校园里开性文化展览”,可中学生毕竟是未成年人,他们需要的是基础的青春生理卫生课,而不是扯着大旗的“性文化节”。如此大帽子只会让他们避之不及,让双方尴尬。 

  其实说到底,面对孩子的青春期性教育问题,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切忌一意孤行,而要多蹲下来和他们对话。

    他们不想要太拘谨,也不会要太开放,只有心平气和、循序渐进地向教给他们有关与异性相处和有关性的知识,才会起到最好的教育效果,否则过于收敛会人心惶惶,过于张扬则成拔苗助长了。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