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上海热线 [作者:姜伯静——门外汉看教育]
语文教育革命非得革鲁迅的命吗?
实际上我是很赞成语文教材多元化的,但非得拿鲁迅老爷子开刀吗?
鲁迅先生笔下的阿Q是最崇拜革命的,但革命不成却被人革了自己的命。也许是命运的轮回,多年以后鲁迅也成了革命的对象,不过这次革了他命的是教育,虽说没有被“枪决”却也很是不好受。
新学期还未开始,北京9区县的高中语文课本大换血,金庸武侠小说《雪山飞狐》替掉《阿Q正传》,余华小说《许三观卖血记》替掉《陈焕生进城》,海子诗歌《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则替掉《孔雀东南飞》……新的当代作
最引人注目的是:鲁迅的多篇作品被判“出局”。
高中语文课本改革是一件好事,选入新篇目属于革故鼎新,也符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原则,语文教育进行一场革命是历史的必然。但是,有一点我很难理解:教育革命非得革鲁迅的命吗?
我们不得不承认语文课本需要承载的东西太多:教育、民族、国家、政治哪个方面都得兼顾;我们不得不面对社会对语文课本赋予的那么多期望:人性、熏陶、教诲、感化任何一种作用都得具备。
但是,有很多东西不是语文课本能够掌握的,它只是一种工具,关键还在于使用它的人和对它进行指导的思想。
应试的需要使《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失去了那种原有的清新,只剩下沉闷;人为的因素让《记念刘和珍君》成了一把钝刀,只剩下一些条框。由此看,语文教育的革命重点本来就不应该是课本。而在事实上把鲁迅做为革命的重中之重就显得更加荒谬。
从理解程度上讲,卡夫卡的作品远比鲁迅的晦涩;从压抑角度上看,《百年孤独》比任何一部鲁迅的作品都要压抑。而从对国民的教育意义上看,鲁迅并不比他们几位洋人逊色,相反要比他们更“适合水土”。
也许人们畏惧鲁迅的尖酸刻薄,怕他挖出每个人都有的“小”字,就如同阿Q忌讳别人说他的脑袋,所以鲁迅有今天的命运是必然的。从这一点看,鲁迅对未来的洞察能力可比宗教界的先知。
没有人对鲁迅作品的“出局”给出解释,也许有人认为他早已过时,他的灰暗色调不符合年轻的精神。
说到这里,我想到了美国的中学语文课本,美国的语文课本上有一篇“长寿”的文章:亨利·大卫·梭罗的《论公民的不服从》。梭罗在文章里暗示谁应该对墨西哥战争负责任,这可谓一种国民整体的反思,多年来并没有因为年轻人的更新换代而弱化。
而我们也有一个反思揭露者鲁迅,他的思想光芒却不得不随着年轻精神的生长而黯淡。
鲁迅是悲哀的,曾经被奉做圣人,但那不是他的本意;很多东西被歪曲,那也不是他所想;而今又成了革命的对象,这何尝不是一个悲剧!
郁达夫在纪念鲁迅时说过:“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一个可悲的民族,而一个拥有英雄而不知道爱戴他拥护他的民族则更为可悲。”
鲁迅肯定不是圣人,但他是一个斗士,可以算得上是英雄,而我们却革了他的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