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教无类”与“因材施教”
朱长友
近日,有幸拜读好友一篇新作,其中引典“有教无类”。读罢,我建议好友将其改为“因材施教”,商榷中各持己见,这也就撩起了我对此作进一步了解的兴趣。
“有教无类”出自《论语·卫灵公》第39章(子曰:“有教无类。”),是孔子一生所主张的教育思想。东汉马融对此作注:“言人所在见教,无有种类。”意思是,不分贵贱、贤愚、地区等,任何人都可以作为教育的对象。孔子的这种办学思想是针对西周学在官府、以贵族子弟为教育对象而提出来的。孔子的学生大部分是平民。无疑,教育对象的扩大,客观上适应了文化下移的趋势。两千多年前孔子所倡导的教育思想,至今仍然闪耀灿烂的光辉――人人享有平等教育的权利。
朱熹对于先秦儒家因材施教的论述是很赞同的,通过他的教学实践,对此原则有所发展。他在《四书集注》反复提到“因材施教”原则,着重在说明“各因其所长而教之”。这个原则,经朱熹提倡,被后世教育家所重视,这种提法已成为现代教学和教育工作的原则之一。
综上所述,“有教无类”是教育思想,是社会层面的问题,是政府行为;“因材施教”是教学原则,是技术层面的问题,需要教育者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去实践基本原则。然而,无论是政府的教育思想还是教学的施教原则,都要通过教师来实现;因此,我们教师要用“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和“因材施教”教学原则武装自己,并用此来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才不失教师的天职和良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