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校长该为语言教育负责吗?
2007-08-17

来源:光明观察周刊
 
    中国教育部16日就《2006年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举行新闻发布会。记者在发布会上指出,在大学期间,尤其是理工科专业的学生,他们根本不学语文这门课,有一些高校开这门课也是选修课,以至于一些高校学生毕业之后,语言文字表达能力非常差。对此,教育部官员表示,大学语文教学,除了国家、教育部的支持以外,个人、用人单位都要非常重视,各个大学怎么办,校长负有重要责任。(中新网8月16日)

    现在大学生母语存在一些问题,教育部开始关注,并对大学校长提出了语文教育的负责的要求。这样的“问责”,相信很多校长在纳闷,嘀咕……稍微有语言教育常识的人都是知道,语言教育不是两三年就可以完成的,特别是今天出现大学生对自己母语的用起来不便,表达能力之差,委实让人感到无比的尴尬。

    导致汉语水平下降的原因。原因很多,也很复杂,并不是本人数百字就能解释清楚,本人的能力也是有限,也只能是在个人的理解上去思考这个问题。

    其一、国人崇拜外语,特别是对于英语。

    英语是目前国际是使用的最为广泛的语言之一,很多国家都在用英语沟通,这是大家都知道。外贸更是很实用了,跟外国商人打交道,语言当然离不开英语,从事商务的人就不得不学习英语。目前很多企业都需要大量英语人才,很多人为了拿到丰厚的工资而学习英语。

    久而久之,人们形成了一种共识想要赚钱,想要出国看月亮,就该好好学习英语。也就形成了一种学习热,用这样的思维去思考人们学习英语的目的,是带有一定的功利性。

    有利可图,是大家的一贯思维,英语就是这样被“热”起来。近年来,通过学习赚钱的人也不少,因此目前很多外语培训班不就是赚钱赚得很厉害。

    其二、英语仍是当前大学毕业的重要条件。

    目前虽然国家教育部门明令禁止高校用“英语四、六级”是大学生毕业的条件,但是很多高校还是我行我素,英语要考等级不通过休想毕业。教育部你说你,高校做我做的,规定与实际操作就形成不一致。

    最后,英语四、六级捆绑大学毕业还是无法得到解决。学生还是用了三四年大学的绝大部分时间去学习英语,为的是顺利拿到“学位证”,毕业不久英语还是“一窍不通”,聋哑英语。明知如此学习英语是一种时间精力上的浪费,在实际生活上很多时候不能像自己母语一样“学以致用”,但也是没有办法,鸭子赶摊。因为现在大学生太多了就业很困难,一旦毕业拿不到学位证,就业更是一番艰难,雪上加霜。这样的情况下,哪个大学生敢不参加四、六级考试。

    其三、以“就业衡量一切”的高校,在就业形势不好的情况下,不得不迎合当前社会需要。

    要求人才英语水平达到哪个水平,方便就业。既然是这样高校不设立语文课程也是情理之中。高校要发展,学生要就业,哪有心思去学习语文,学好专业好就业那才是硬道理。这样的想法,在当前高校和大学生的心目中太普遍了,特别是一些专科院校更加不会设立语文这样的课程,因为本身学生在校学习的实际时间并不长,专业技能学习需要大量时间,也就不得不删除语文课程。

    于是,就出现人们所说的“英语六级,汉语初级”的笑话。

    高校的就业率是衡量一个高校的实力问题,就业率上不去,高校的生存很困难。教育部门肯定要批评这些高校,高校总不能拿自己的“前途”开玩笑。于是,近年来出现了大量的“就业协议换毕业证”的闹剧,顾不上学习语文又能算什么啊。

    如今,教育部问责大学校长的语文教育责任,他们不叫冤吗?究竟谁该为语言负责?不是校长来负责,而是该由全社会努力。

    语文教育需要的是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对大学校长兴师问罪也是无益改变目前语言尴尬现状。这样问责往往不利语言发展。建立阅读化社会,需要全民阅读,从自我做起。
 

 

【郑重声明】公益中国刊载此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公益中国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 [公益中国服务中心邮箱]。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项目推荐
春蕾计划:她们想上学
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她创业计划项目
薪火同行国际助学计划
e万行动(孤儿助养)
2021“暖巢行动”公益项目扬帆起航
2020年百人百城助学项目第二期
壹基金温暖包
小善大爱免费午餐
关爱困境老人
爱心包裹项目
贫困白内障的光明
先心儿童的“心”声
困境儿童关怀
关怀贫困母亲
企业邮箱 |  隐私保护 |  客户反馈 |  广告合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条款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2005-2015 Mass Media Corporation
京ICP备1702984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421号
版权所有:公益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