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人父母 内心也是孤独的
来源:扬州晚报 发布时间:2014-03-04
刘大年搀扶着女儿。 张卓君 摄
【核心提示】
3日,扬州晚报独家报道的《扬州爱心老爸改装房车 要带脑瘫女儿走遍天下》引发读者关注,网友大赞父亲刘大年“好样的”。3日,刘大年告诉记者,他希望社会能关注残疾人家庭,“很多时候,残疾人的内心是孤独的,作为他们的父母,内心也是孤独的,现在特别希望多个平台,让这些残疾家庭能够互相交流起来,让悲伤的情绪得到释放和缓解。”
【生活】
24年随身陪伴
几乎每晚都是一点睡
3日上午,刘大年上完课后,就匆匆往家赶。“现在孩子妈妈在家,我得赶紧回去,让她去上班。”刘大年说,由于女儿生活无法自理,24年来,家里一直都得留一个人,“好在领导知道我们的情况,将我的课程都安排在早上1、2节,老婆则可以晚一点去上班,就将时间错开了。”
“星期三下午,我们都要开会,一般都是我先开前半段,然后再回去换老婆去学校开会。”刘大年表示,因为女儿凌子每晚都会乱喊乱叫,为了安抚女儿的情绪,他会一直陪着她,几乎每晚都是一点睡觉,“有时就是一边陪着她,一边忙备课,直到她睡着。”
他最大的心愿
能和女儿牵着手散步
凌子三四岁时,为了教她走路,刘大年特地把家里的一间房腾出来,铺上地毯,布置成一个小健身房。他还自己设计了可折叠扶手,让女儿每天走几个来回。终于,凌子慢慢地可以独立走几步了,这让刘大年无比欣慰。凌子10岁时,已经完全会走路了,可以一个人上下楼梯,一家人开心不已。
“最大的心愿就是有一天女儿能牵着自己的手,一起去散散步。”就在刘大年觉得愿望要实现时,凌子在家玩耍时被凳子绊到,摔了一跤,这在凌子心里留下了阴影,从此凌子拒绝走路,行走能力也倒退了很多。刘大年也陷入深深的自责中。
近几年,在刘大年的鼓励下,凌子终于又在搀扶下慢慢迈开双脚。但走路时,凌子还是很紧张,身体紧绷着。为了训练女儿的行走能力,刘大年每天都带女儿去散步。一段时间后,刘大年发现,女儿的行走能力基本恢复,便用一根绳子牵着女儿,在女儿不注意时偷偷地松手。刘大年说:“我想让孩子自己走,让她克服恐惧!”
【工作】
是位非常尽职的老师
他把学生当自己的孩子
为了照顾女儿,刘大年无法在科研上倾注太多时间,这也成了他心中的一个遗憾,但对自己的学生,他却倾注了所有。
“现在的大学老师一般都是上完课就走了,很少留下给学生答疑解惑。但每个周末,刘老师都会出现在学生宿舍外,为学生解惑。”扬大大四学生郑力告诉记者,刘老师曾教过他两年,印象中,刘老师从没迟到过,更没有请过病假,是一位非常尽职的老师。
“别的老师都很少改作业,即便改也是按学号,分单、双号进行批改,但刘老师却会认真批改所有学生的作业。”郑力说。
【心声】
曾悲观烦躁
呼吁关注残疾人家庭
“我也曾烦躁悲观了很久,觉得这样的命运有些不公平。”刘老师说,那时,他就通过各种业余爱好来缓解压力,如唱京剧、学习武术等,“好在现在女儿情况好转,对感兴趣的话题,她也愿意和别人交流了。”
“我们能够从这种情绪中走出来,但可能还有很多与我们情况相似的家庭,却恐怕一直都会沉浸在悲观情绪中。”刘大年说,他曾经看到过,一些家庭将自己脑瘫的孩子随便放在公共场所,等到下班再接回家,这样的情形,让刘大年感到很是心酸。
“现在社会都在关注二胎问题,关注失独家庭,但是像我们这样的家庭,也需要得到社会关注。”采访中,刘大年也提出了最为实际的问题,“等我们老了就真的无可依靠,而等我们走了,我们的女儿也没人照顾了,我们这个家庭,从这一代,相当于就断层了。”
残疾人内心孤独
建议设残疾人互动平台
3日,记者从扬州市残联了解到,在扬州,有1.3万多人属于肢体二级以上伤残,生活不能自理。“大家多会在经济上给予他们各种帮助,但其实他们的内心非常孤独,还需要精神层面的帮助。而他们身边的亲人内心有时也很孤独。”刘大年说,他之所以带着女儿出去旅游,也是出于这方面的原因,“孩子的心理其实也不是很健全,有孤独症,如果你不带她出去,她就一直呆在家里,几个小时都保持同一个姿势。”
“虽然现在针对残疾人的各种政策已经很人性化,但还是有需要完善的地方,比如能不能多一些让残疾人交流的平台,让更多的残疾人家庭互相走动起来,缓解这些残疾人内心的孤单。”刘大年建议。 记者 乔云